世界傳真:加國大學積極招募外籍生

世界傳真:加國大學積極招募外籍生

譯寫■葉興台 根據紐約時報、美聯社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顯示,全世界出國讀大學的學生人數從1975年以來已成長逾4倍,加拿大希望能從這塊大餅中分更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資料顯示,2009年約370萬名學生到海外就讀大學或研究所,高於1975年的80萬人。今年加拿大的外國學生人數首度超過10萬人,為2000年的3倍。 報告:國際教育能帶動經濟 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兼亞太門戶事務部長艾德華.法斯特(Edward Fast),去年8月在政府舉辦的座談會中公布一份報告,建議加拿大政府在2022年前倍增外國學生人數,報告稱國際教育是帶動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動力。 法斯特特過電郵表示:「去年外國學生對加拿大經濟的貢獻超過80億美元,按照目前的匯率約78億美元,這協助加拿大創造了8.6萬份工作。除了有利於經濟,外國學生也協助加拿大培養以全球為重心的多樣化技術勞力。當加拿大在建立人對人的關係,以增加與全球各國的合作,外國學生是重要的連結。當越來越多加拿大人在外國經商,我們就需要這種連結。」 目前就讀多倫多大學經濟統計系四年級的鍾凱莉(Kelly Zhong),來自中國南京,除了在該校國際教育中心擔任志工,暑假時還到校外打工。她打算畢業後留在加拿大,先攻讀碩士學位,然後再取得工作經驗。 鍾凱莉說:「屆時,我待在加拿大的時間已經5年,我對加拿大的就業市場的瞭解將多於中國就業市場。到外國讀書是體驗不同事情的絕佳機會,不僅是文化,還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在校外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學習實務經驗,例如獨立生活和煮飯,這些都是實際的生活技巧。我看到自己有很大的改變和進步。」 ▲加拿大卑詩省大學的上課畫面,圖攝於2011年9月20日。(圖/US Mission Canada) 外國學生若想前往主要的英語系國家讀書,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尤其在很多大學削減預算之際,他們得支付全額學費。 加拿大學協會(ACUC)會長保羅.戴維森(Paul Davidson)表示:「當外國學生思考去哪讀書時,我們面臨的主要競爭是美國、英國和澳洲,我們必須讓加拿大列在外國學生考慮的名單上。」 戴維森說,加拿大各大學的學生中約8%來自外國,是美國的近1倍。他指出:「加拿大各大學開始認清招募外國學生需要哪些條件,我們需要有力的國際品牌,因為當外國學生選擇大學時,他們先挑選國家,然後是哪所大學,最後才是課程。由於加拿大是小國,各大學認為必須團結合作。」 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和卑詩省在招募外國學生赴加拿大留學上走在前端。根據國際教育中心的資料,位於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大學,目前有1萬1千5百名外國學生,為加拿大各大學之冠。 多倫多大學國際教育中心主任米蘭達.鄭(Miranda Cheng)表示:「外國學生為本校帶來文化和學術上的多元性,我們總希望招募最優秀聰明的學生,外國學生豐富了我們的學生群體。」 政府政策有利校方招生 鄭主任讚揚加拿大政府的政策,讓各大學更容易招募外國學生。她說:「加拿大政府以相當進步的政策扶助各大學的招生工作,包括同意校外打工、畢業後留在加拿大工作等。」 外國學生獲准在大學就讀6個月後,能到校外打工賺錢,貼補各種費用。在拿到4年制大學文憑後,他們也能取得外國工作證,申請在加拿大工作最多3年。 其他國家則未提供如此優厚的措施。以美國為例,外國學生僅能在校內打工,很多人在畢業後得想盡各種手段留在美國。嚴格的簽證規定已使得外國學生畢業後不願留在美國,促使美國國會議員和科技業呼籲政府修改移民法。 在英國,外國學生每週的打工時間不得超過10小時,畢業後想留在英國工作,須取得學校的背書。在去年秋季倫敦都會大學被取消招收外國學生的執照,導致該校約2千5百名學生的簽證可能被簽證,若無法轉至其他學校,就得面臨遣返回國的處境,英國政府因此遭到猛烈抨擊。 出國深造所費不貲 到外國讀大學通常所費不貲。如同英國、澳洲和美國的公立大學,多數加拿大學對國內學生收費較低,對外國學生收費較高。安大略省和卑詩省省政府提供國內學生學費補助,但外國學生就沒有這種福利。 在多倫多大學就讀商學系的加拿大籍學生,每年須繳1萬4,259加元(台幣41.9萬元)學費,外國學生則繳3萬2,075加元(台幣94.2萬元)。這使得加拿大的大學成本與其他主要英語系國家處在相同水平。就讀英國劍橋大學,外國學生每年得繳2萬790英鎊(台幣94.1萬元)學費。就讀墨爾本大學,外國學生每年得繳3萬3,344澳元(台幣104.2萬元)學費。 但如此高的學費並未嚇跑外國學生,越來越多外國學生選擇赴海外深造。卑詩省大學國際學生事務主任凱倫.麥克凱林(Karen McKellin)表示:「我們再也不住在疆界森嚴的世界了,學生因此可以輕易地跨越疆界。」 卑詩省大學有14%的學生或約8千4百人來自於外國,主要來自中國、美國和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