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太陽能系統證券化慢火細燉 北亞具相對高報酬

台灣太陽能業者持續思考穩定獲利的策略。在向下布局方面,業內人士分別指出,儘管向下布局已是共識但亞洲太陽能系統證券化火候未到,但以目前投資環境,下游仍以北亞具有相對高報酬的優勢。而海外興盛的KfW等專業銀行或預售概念則仍待普及。

今年的太陽能市況對於台灣業者而言,可以說是在渡過一段雲霄飛車的結構大調整後重振旗鼓,特別是電池段部分,我業者在第2季分別有挑單的權利,第3季更仍能篩選訂單且中秋節適逢客戶提前拉貨,產線人力還要加班因應。

而在進入今年冬天以前,我國業者正持續思考穩定獲利的策略。除了布局2年以上的海內外電廠專案逐漸看到效益,考量業者自有資金與財務平衡,國外既有的太陽能系統證券化或預售概念再度進入業者視線。

以業者投資下游對應承接1MW等級電廠至少需近億元,以自有準備金量需約案件30%,以50至100MW等級以上案件而言說是一種金融遊戲也不為過;因此部分電池業者思考如何讓產業投資下游證券化,或好比建商樣品屋可預售。

業內人士對於太陽能系統證券化這一長久議題,在扣除中國大陸非自由市場機制,仍普遍對海外案件抱持長線樂觀、短期國內不具經濟規模與先天條件的看法特別是IRR已顯著下滑。

上游業者也是希望在客戶穩定獲利的基礎上,加速營運向上動能。上游人士對於系統證券化作如此分析,台灣太陽能業者國際話能力十足,但以海外布局而言,亞洲市場太陽能系統證券化火候未到,特別是台灣連不動產證券化也都還做半套的情況,2014年到來也很難實現遠景。

相對內需經濟規模先天不良的難以實現,在搶占海外市場方面,考量土地、日照、政策、自由化成熟的因素上,美國與日本、中東市場則是充滿規模擴張的機遇與IRR 15%至20%的案件。

業內人士也點評,要追求類似平均租金收益3-5%以上的報酬機會與風險並存,不論是與專業銀行、大型私募股權基金(PE Fund)或者退休基金合作共同切入下游50M以上案件,地點、建案、當地政局穩定與政策、財務/稅務成本皆是要一一考慮與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