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十年溫馨回顧展系列:人文適性教育在我家(上)

人文十年溫馨回顧展系列:人文適性教育在我家(上)

圖文■張瀞方 3年前,我們從基隆舉家搬遷到宜蘭,聽說在宜蘭的頭城有一所以開放教育而聞名的學校──人文國中小,報名參加學校辦的5天遊學活動之後,我們就決定要帶著兒子來這裡就讀了。 不選擇體制內的小學,而選擇了體制外的小學就讀,是因為我兒子被西方醫學認定他有衝動及過動的現象,我很害怕在體制內的小學,不但他會無法適應,而我也會被太多的規定、功課和考試,每天必須活在太大的壓力之下,而沒辦法好好陪伴他這條成長之路。 來到了人文,人文國小的1年級稱之為「娃娃國」,是人文辦學評價績優,曾在95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銀質獎──「無人起跑落敗的小一課程」。一個班28個小孩,配有2位老師,老師很年輕、客氣、好溝通,最重要的是人文的老師們很有愛心,願意耐心地引導犯錯的小孩們,不會使用體罰責罵的方式指責學生。人文上課的方式非常有趣,是沒有課本、沒有教科書,甚至沒有功課,也沒有鐘聲的學校,我兒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心地展開了他小一的生活,一直到現在,已經3年級了。也許你急著問我:「你來對了嗎?」 培其所長 增其所短 當初選擇人文國中小就讀,是因為我看見了兒子身上有著美好的特質──「創造力」和「想像力」,我不希望因為填鴨式的傳統教育,而葬送了他的天賦發展,因此我選擇了人文,我不是一個很重視課業發展的媽媽,然而我也從未想過我可以完全放手到什麼程度,當週遭的人說孩子的作文寫得很好,英文講得很溜,數學很會算時,我曾經問我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完全不在意?事實上,我經過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掙扎與思考,問:「我真的知道什麼叫適性教育嗎?」「適性教育真的適合我兒子嗎?」「當媽媽的我可以配合到什麼程度呢?」一次一次在無眠的夜晚不斷重複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你可以看出我心中的矛盾與掙扎嗎? 來人文的家長是應該好好思考這個議題,因為最近學校面臨了基測不基測、適性不適性的考驗,有一群家長希望可以走基測的路,有一群家長希望走適性教育的路,兩方拉扯之下,學校受傷了,老師們受傷了,家長們受傷了,甚至孩子們也受傷了!感嘆這群家長不曾問你的孩子們:「你到底想要選擇什麼?」唉!這是另外一個無奈的話題。然而,在這個事件中,對我而言的意義為何呢?剛好讓我可以去思考:我可以支持兒子的學習多少?於是,我看見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害怕」。 從小功課不如人的我,青春期是不如人的「我」在自卑中渡過的,但在出了社會很多年之後,我赫然發現,功課好不好,並不是將來可不可以得到幸福與快樂唯一的關鍵,反而覺察到一個能自由成長,內心有愛,能夠和自己相處的人,懂得去欣賞生活、感恩生命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快樂的人。因為看到、悟到了這個,讓我放下了對傳統課業上的期待,讓我知道真正的教育是長久的大計,絕不是趕進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得見成果的。因為這樣,我可以放下自我高度的期待,安心地、慢慢地陪伴兒子長大,有耐心與愛心等待著適性教育的種子在兒子身上開出美麗的花朵。 也許你又會問:「適性教育到底是什麼?」很簡單的一句:「培其所長,增其所短」,這是我所體驗出來的適性教育,讓孩子多方面的去探索,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從而去深入發展、探究;而對於自己所不愛的,也能經由老師們的引導,對它有不同面向的認識與了解,進而有機會接納、同理而身心歡喜的嘗試,並發展出高度的興趣。 給孩子時間成長 雖然人文已經看起來是不錯的選擇了,然而近3年來,因為兒子控制不住衝動,經常與同學發生肢體衝突,在過去的我,觀念上常常都是以打人的就是不對的來判斷,所以經常在兒子動手後,幾次與其他家長道歉的經驗,讓我對兒子的行為感到沮喪和困擾,兒子因此而得不到我的諒解。 然而真的很感謝人文老師們的原因,是在當兩方衝突時;在此分享人文老師們很棒的引導與作法,第一將兩個孩子帶來,引導動手者說出動手的原因,也引導被打者說出事情的經過,聽聽雙方的說法,再引導雙方講出自己的感覺,模擬下次若再發生這樣的情形時,可以有怎樣不同的做法,至少提出3種方式,讓孩子在衝突事件的過程中,真正懂得回溯事件與反思,並且學習到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新技術。 縱使有家長質疑,這似乎看不到立即的效果,但孩子的成長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的,每個孩子都有屬於每個孩子該面對的課題,就如大人改變慣性而言,也不是立即反省即可改變的。然而對我兒子來說,無法及時表達他的感受,腦袋控制不住而動手,曾經是他最難面對的關卡,然而令我感動的是,在3年級的現在,我已經看到了成果,有時候,他還是難免會和其他孩子起衝突,但次數已經降到很低很低了,他已經學習渡過了一個屬於他的成長階段。人文與老師們讓我耐心地以愛、等待,陪伴他一起渡過最艱難的階段。孩子我真的很愛你,人文我真的很感謝你。 (下週續,作者為人文國中小Rainbow班群G4家長) 照片為兒子的創作。 讓孩子多方面的去探索,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從而去深入發展、探究。 當初選擇人文國中小就讀,是因為我看見了兒子身上有著美好的特質─「創造力」和「想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