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在地檢測合作

工商時報【記者潘羿菁╱台北報導】 標檢局首次與大陸國家認證認可管理委員會(CNCA),洽談「在地檢測數據相互合作」,雙方初步鎖定三大試點產品進行合作,包括,筆記型電腦(含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與LCD數位電視,此舉可望縮短檢測工作至少1個月,促使我產品加速通關,將是我方資通訊業利多,而我檢測業者也可共享大陸檢測1,000億元人民幣商機。 所謂的在地檢測數據相互合作,簡單說,就是大陸官方直接認可台灣檢測服務業者出示的檢測報告,反之,我方也會採認大陸出示的報告。 大陸認證制度分為強制性與自願性,而強制檢測產品分為20大類,三項試點產品均屬於強制檢測產品。 過去資通訊產品要輸往對岸之前,必須先在當地進行檢測,通過大陸認證之後才能上市,未來在地檢測數據相互合作一旦實施,將有助於加速我產品通關,省下時間成本。 標檢局表示,在地檢測數據相互合作是依據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談判內容,所衍生出來的成果,雙方並同意,第一階段以資通訊產品作為先行試點產品,包含筆記型電腦(含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與LCD數位電腦,這是我輸大陸的主要產品。 官員指出,在大陸檢測時間約2~3個月不等,而台灣僅需要1個月,光這點就會替我國廠商節省許多等待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相互合作不設限必須在台灣生產,只要在台灣研發設計,大陸製造的雛形產品也可以適用,官員說,當初會積極爭取研發設計產品也納入,是希望廠商把研發留在台灣,不僅可以避免商業機密被竊取,再加上,資通訊產業競爭相當激烈,產品週期短,廠商開發新品的需求量大,因此研發雛形產品檢測需求也會跟著變大。 目前我檢測業者想要承辦,在地檢測數據相互合作,必須先取得全國認證基金會(TAF)的資質認定,通過TAF等同於取得CNCA資質認定,並與大陸認證業者洽簽契約後,就可以受理,不過卡在兩岸服貿協議尚未生效,因此標檢局也難推測何時實施。 而CNCA認證監管部副主任李文龍表示,大陸是全球最大檢測市場,據統計,大陸檢測市場每年以10~15%速度成長,超過GDP的7~8%成長速度,因此估計今年大陸檢測商機高達1,000億元人民幣。 李文龍說,台灣服務業發展水平遠超過大陸服務業,尤其在驗證認證領域,台灣廠商有更大發揮空間,所以「歡迎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