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視界 旺報、中新社共同策劃-RMB納入外匯儲備 姍姍來遲

旺報【竇勇】 近日,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可以說這是意料之中而姍姍來遲的一件好事。 意料之中是因為台灣與大陸經貿往來日益密切,進出口和資金流動已達到相當的規模,人民幣在台灣的對外經貿活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正如央行總裁彭淮南所說,兩岸貿易規模已超過1600億美元,資金流動規模超過了500億美元大關。作為應對國際收支的準備金,外匯儲備在確定儲備貨幣的組成結構時,應根據對外經貿活動和資本往來的地區結構來安排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選擇相對應的幣種。 在台灣外匯儲備的資產種類中,主要是美元,約占6成;歐元占25%至30%;此外還有日圓、英鎊和加幣等。顯然,這種外儲幣種結構與台灣對外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基本態勢是不相符的,沒有人民幣顯然無法實現最優外匯儲備組合。 降低風險保值升值 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符合台灣經濟利益,不僅可以分散降低風險,而且能夠實現儲備資產的保值升值。當前美元是台灣的主要儲備貨幣,隨著美國對外逆差的不斷擴大,美元與主要貨幣的匯率呈現出持續下跌的態勢。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刺激經濟,美國還採取低利率政策,也使得美元國債收益下降。美元貶值和美元資產收益下降的情況下,台灣的外匯儲備仍然集中於美元,意味著巨大的資產貶值風險。 不同於美元的長期走低,隨著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地位的提升,人民幣日益成為強勢貨幣。雖然在流動性上與國際貨幣相比還有差距,但考慮到大陸是台灣對外經貿往來的主要對象,流動性限制並不是主要因素。並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流動性也在不斷增強。 台灣遲遲不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更多的是出於政治考慮。正如有些人所說,如果政府把人民幣作為外匯存底,將促使兩岸經貿改用人民幣報價,新台幣逐漸被人民幣取代,進而貨幣被統一,最終實現一中市場。按照這個邏輯,大陸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最大,人民幣早就應該被美元取代了,哪裡有今天人民幣的強勢貨幣地位。 政治互信加深成果 更有人認為,兩岸還處在政治對立的狀態,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會危及台灣安全,「對台灣的危害比100個莫拉克颱風還要大」。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特別是ECFA協議後兩岸關係進入制度化的今天,再拋出這種冷戰思維就尤為可笑。 將人民幣納入台灣外匯儲備貨幣,是兩岸互信不斷加深的成果,特別是ECFA協議簽訂後一系列協議協商逐漸推進的結果。當前,更重要的是將深入到金融層面的經濟合作繼續向前推進。今年以來,兩岸金融合作穩步向前,銀行互設分支機構、設立兩岸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給予台灣金融機構QFII資格、開放大陸台胞投資A股等等,都顯示出雙方誠意。不過,當務之急還要推動《兩岸服貿協議》早日生效,從制度層面鞏固並拓寬下一步金融合作的管道。(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