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小學教育 用科學認識傳統食物

國科會實施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到各地偏鄉小學教導學童學習基礎自然科學觀念,例如透過食物辨別澱粉含量,認識平常所吃的食物,學童也將均衡飲食的觀念帶回家庭,營造更健康的部落。 由於原住民傳統以肉類、南瓜、小米、芋頭等做為主食,且不注重蔬菜,容易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及痛風等疾病,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林春鳳申請國科會原住民教育計畫,用科學的方式教學生如何檢測食物中的澱粉含量,教導學童做到均衡飲食。她說:『(原音)讓他們從小就建置一個對營養的概念,縱然我們對有很多傳統食物有情感的依附,但也要能客觀的分析、健康的吃,就可以間接影響到家長,把我們健康部落營造出來。』 參與學生則表示,他們現在知道食物加入碘液後若變成深黑色,就是裡面有澱粉,以後他們會盡量均衡飲食。 青葉國小校長賴維振說,原鄉地區因地理環境影響,傳統食物演變都有其脈絡,透過科學教育,能讓小朋友更珍惜、欣賞自己的文化。學童家長唐秀月也認為,這項計畫不但可以讓學生更認識食物的本質、族語的唸法,也能知道背後的科學意義。 林春鳳指出,目前共有9所原住民小學實施此計畫,包括排灣、魯凱、阿美、布農、達悟5個族群,雖然每個族群的傳統食物不同,但可用同樣的方式檢驗,並讓學生將觀念帶回家中,營造更健康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