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國際音樂節政策 是時候檢討了

文化部這幾年積極輔導國內流行音樂業者參與大型音樂節活動,向國際展示台灣流行與獨立音樂特色,並讓不少國內樂團或音樂人有累積國際演出經驗的機會。不過,政策推動3年下來,也出現不少盲點與希望追求更深入交流的聲音;此外,包括經驗缺乏累積、忽視音樂論壇的重要性等問題,都應該趁此機會一併檢討,重新調整腳步再出發! 文化部(前身文建會)自2010年開始,推動輔導台灣流行音樂業者參與大型音樂活動,參與的國際音樂節包括法國坎城MIDEM唱片展、美國南方音樂節(SXSW)、美國紐約CMJ音樂節、歐洲音樂節、東北亞音樂節、東南亞音樂節等。根據文化部公布的2011、與2012年施政績效報告指出,儘管文化部對於這項政策績效連續兩年都自評為「綠燈」,但行政院2012年複審時卻給了「黃燈」,顯示績效比起前一年略為退步。 ◎政策美意 推動應更專業細膩 文化部推動參與國際大型音樂活動的預算其實並不小,單是歐洲音樂節就高達近千萬台幣,美國兩個音樂節加起的標案數字也超過千萬,金額如此龐大,如何創造最大效益,考驗執行團隊的能力與態度,同時也考驗文化部推動台灣音樂走向國際的企圖心有多大。 曾帶團參與許多國際音樂節的城市聯盟WORKSHOP創辦人嚴子貿指出,每個音樂節的特色其實不盡相同,各有特色,文化部應該採取不同的作法,甚至與科技業者結合,整合更多的資源,為台灣音樂爭取更大的國際曝光機會。 多次帶領台灣樂團赴亞洲各國音樂節演出的典選唱片負責人王方谷則認為,參與國際音樂節演出,除了音樂表演之外,更應該累積與維護國際人脈網絡,並持續參與,才能促成更多、更深入的合作與交流。王方谷說:『(原音)其實國際性的一些...最重要的工作我們一直沒有做好的就是人際關係的推動和維護,我們並沒有去想清楚,我們的音樂往外推動的時候,不是靠我們幾個單一的專業製作人就行了,要有一個很好的國際人際網路來去推動。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思維,以及放開我們自己的胸襟。』 ◎國際音樂論壇 台灣應爭取更多發聲 今年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首度輔導業者參加在新加坡舉辦的Music Matters Live,該音樂節是亞太地區具指標性論壇音樂節,每年都會邀請全世界各地重要音樂工作者、策展人、唱片公司、經紀人齊聚一堂,探討當前國際音樂市場的趨勢,現場互動相當熱絡。 不過令人訝異的是,整個論壇音樂節,除了台灣KK BOX執行長林冠群獲邀在論壇上發表演講,以及文化部派出的台灣代表團顧問陳彥豪爭取到在論壇介紹台灣音樂現況外;僅有零星的幾位音樂工作者自己報名參加,台灣音樂產業界的人士出席率之低,令人驚訝;反觀日、韓不少音樂工作者穿梭其中,積極尋找各種合作的可能性。 林冠群表示,他不清楚台灣本土唱片公司為何不想參加,或許認為對於他們音樂事業沒有幫助,又或許礙於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但對自詡為華語音樂市場龍頭的台灣而言,缺席類似Music Matters Live這樣的論壇相當可惜。他批評台灣往往只是關起門來討論自己的事情,並沒有展現出領導地位應有的野心。 林冠群說:『(原音)台灣似乎在這種論壇上來講,我覺得國家並沒有很重視這個事情,所以我覺得我們台灣只能夠在我們金曲獎的時候,我們辦金曲音樂節裡面有一個金曲論壇,關起門來討論我們華語音樂的東西而已啦,感覺起來就是還是沒有那種勇氣,就是說每次都是關起門來說我們台灣在亞洲流行音樂佔有一席之地,其實表現出去並沒有這種野心。』 當然,借鏡國外經驗,台灣自己也可以舉辦國際論壇或交流展,城市聯盟WORKSHOP創辦人嚴子貿就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主動爭取,邀請國際人士與台灣音樂界有更密切合作。嚴子貿說:『(原音)你看我們台灣,政府不支持我們這個事情,等於說你華語明明就佔了全球15億到20億(人口),可是你不會邀請國際的人來這邊跟你作生意,所以是不是很笨,我就不懂!』 ◎召開檢討會 擬定新策略 文化部輔導業者參加國際音樂節採標案形式,不過不少參加標案的團隊負責人私下批評,「標案是一回事,結案又是另外一回事」,有的團隊根本沒有如原先規劃進行,但文化部卻沒有嚴格把關,以致效果打折扣。 此外,文化部努力推動台灣參與國際音樂節,確實用心良苦,政策也應有延續性。但3年來,走過一輪國際音樂節之後,台灣音樂協會秘書長梁永斌認為,不應該再用同樣的策略與模式重新複製一次,文化部應該召開檢討會或公聽會,邀請各團隊相互分享經驗,在既有的基礎上,重新調整腳步往前走。他說:『(原音)我認為應該辦一個類似台灣內部一個座談會或公聽會,因為你要讓文化部的人、跟文化部邀請的評審委員知道說接下來這個案子要怎麼審?你應該更有經驗、更有效率去走。』 事實上,文化部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影視及流行音樂司司長張崇仁表示,如何讓國際音樂節與台灣流行音樂界交流更密切,是接下來努力的目標,文化部下半年將邀請國際音樂節策展人來台討論更實質的合作可能性,幫助台灣音樂真正能打入國際音樂節最重要舞台。 大環境的音樂生態改變相當快速,在華語音樂仍具有領先優勢的台灣,應把握機會,政府與民間一起合作,整合資源,展現華語樂壇霸主的魄力與企圖心,若只是佇足原地,不正視外界的變化,參加再多的國際音樂節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