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何時才能修「流行音樂」這門課?

台灣流行音樂向來被認為在華語樂壇佔有龍頭地位,但這股力量能否持續發揮影響力,豐沛的創作力與人才培育是兩大指標。不過諷刺的是,當政府將流行音樂產業列入六大國家新興計劃時,台灣的正統教育卻從未正視「流行音樂」這門課,台灣年輕人多數還停留在自行找老師學習的階段,豈不令人汗顏? ◎學校扮演人才培訓基地 隨著科技、影像與音樂更緊密結合,當今流行音樂產業威力幾乎涵括整個世界。正因為流行音樂的影響力可觀,包括美國、歐洲老早就在正規教育體制下建立相關專業課程,培訓人才。美國柏克萊與英國利物浦音樂學院就是最具歷史與代表性的例子。 另外,被滾石雜誌譽為排行全美第5的美國南加大(USC)桑頓(Thornton)音樂學院,這幾年更開始要求畢業生必須提出一項考量到商業計畫的創業提案,可能是一張專輯或是一次巡迴演唱,藉此讓學生們學習到什麼才是音樂市場真正的需求。英國國立文化創意技術學院也計劃設立音樂技術學院,幫助年輕人進入音樂產業就業,學徒課程和帶薪實習項目都將是計畫的一部分。 不只歐美,日本、韓國都有相關流行音樂專業課程,就連中國大陸,也已經在各地設置許多流行音樂學院或科系,並與影視界合作,藉由電視歌唱比賽,培養出李宇春、周筆暢、李莫愁等新生代音樂人。 ◎韓高中教科書寫流行音樂史 設置流行音樂專業科系或學校,除了培養人才外,其實也有肩負傳承流行音樂文化的責任。一個國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流行音樂史,可以從他的教育課程中窺見一二。 許多人不知道,韓國學生在高中都會讀到一本名為「音樂與社會」的教科書,書中將西方與韓國流行音樂發展史作了基本且重點的介紹,包括麥可傑克森、瑪丹娜、碧昂絲以及許多韓國80年代以來的代表性歌手、團體,都在教科書中有所著墨。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專案辦公室計畫主持人袁永興第一次看到這本教科書時,覺得很不可思議,原來韓國教育體系這麼看重流行音樂,甚至編進教科書,讓韓國高中生對於流行音樂產業與發展有基本認識;更令他驚訝的是,教科書中還介紹了韓國流行音樂與韓國社會發展的關係,以及韓國與國際間的重要音樂祭,這些內容從未在台灣課本中出現過。袁永興說:『(原音)這個章節最有趣,它講韓國自己的歷史跟音樂的流行過程中有甚麼互動關係,比如他們的足球,有為足球寫過甚麼樣的歌、流行歌,他們換了總統也好,或是他們每年有舉辦重大盛典,比如奧運,寫了甚麼主題歌,都用音樂跟這些歷史結合,寫在課本裡頭,我們的音樂課本完全沒作過這些事情。』 袁永興表示,台灣這幾十年來的流行音樂發展史,絕對可以寫成一本精彩的教科書,但沒人想到這麼做,導致這幾年他在學校上課時必須向學生解釋林強是誰,澄清「橄欖樹」的原唱是齊豫、不是孫燕姿,台灣年輕人對於自己的流行音樂史已出現斷層。 ◎成立流行音樂科系或課程 台灣需要成立流行音樂相關科系或學校,幾乎所有音樂工作者都會同意。五月天就曾多次當面向文化部長龍應台表達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人才斷層的憂心。 Legacy總監陳彥豪也指出,台灣樂手養成大部分靠自學,透過坊間樂器行找線上音樂人開班授課,他希望台灣能成立流行音樂專業學校,教學生如何彈電吉他、懂得錄音、舞台音響操作,從教育向下扎根。 台灣音樂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梁永斌也認為,在音樂節不斷被大量複製的市場中,教育單位或大學院校有必要更重視音樂產業,培植在星光或掌聲之外的能量,例如音樂活動的組織與推廣、樂評、舞台(前後台)管理,pa音控,甚至燈光與影像人才的培育,才能在這個因科技網路的便利使得創作門檻低的淺盤環境中,做好後段基礎品質的管控。梁永斌說:『(原音)音樂現在整個市場的產值也不下於運動,尤其在表演市場,加上滿地開花的音樂節到處都是,可是我們看到很多像行銷方面、幕後、舞台製作這些專業的東西,其實都還蠻欠缺的,所以說我認為說包括教育部也好、大專院校開設音樂行銷科系或是專業課程都是必須要的。』 典選唱片負責人王方谷則認為,沒人反對台灣應該有流行音樂學校或專業科系,但關鍵應該是先建立流行音樂產業各項認證制度,為未來推動專業師資鋪路,並同步開始與產業界人士討論設計專業課程,雙管齊下;另外,他認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並非沒有人才,而是人才找不到出路,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必須蓬勃發展,才不會讓以後選擇相關科系的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全台唯一 南藝大應用音樂系知名度低 事實上,台灣不是沒有流行音樂相關專業科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的「應用音樂系」就是全台灣唯一一個以流行音樂產業為主的專業科系。諷刺的是,由於系名並非以「流行音樂系」命名,很多人以為該科系只教古典音樂,許多流行音樂界人士更是從來沒聽過。 南藝大「應用音樂系」成立11年,目前一個年級設有2個組,分別是「音樂工程創作組」與「音樂行政組」,一個組約20人,人數相當少。課程包含音樂消費者行為分析、國際音樂工業法規、基礎創作、樂器學、作曲、多媒體音樂創作、音樂製作、音樂行銷,相當完整。 目前就讀南藝大應用音樂系二年級的陳信迪就表示,系上經常請來包括歐開合唱團團長賴家慶、音樂人侯志堅等有豐富業界經驗的人幫他們上課,課程內容是最新的,並且著重實務操作,對於想要進入流行音樂產業工作的人確實提供很不錯的基礎訓練。他說:『(原音)因為我們是流行音樂嘛,所以絕對是要跟外界有些連結,它的課程上面有可能是上個星期才發生的事情,就會變成我們課程上的教材,包括錄音技術、軟體的應用,還有我們在演出...就好像最近台灣A Cappella剛剛在進行,這一塊我們也有專門的課程,我們也有台灣第一個A Cappella的課程。』 不過陳信迪認為,因為學校地處偏遠、知名度不夠高,即使是音樂產業界,也很少人聽過他們有這個專業科系;加上學校對於傳統古典音樂還是比較重視,獲得的資源相對少很多,相當可惜。 ◎文化部、教育部攜手 責無旁貸 掌管流行音樂的文化部這幾年也注意到流行音樂人才斷層的問題,並透過流行音樂人才培訓補助計劃,讓音樂界有心人士提出音樂課程與研習方案,希望培訓更多專業人才,以符合業界需求。例如大大樹音樂就曾在政大開設非正式學分班的「大眾文化與流行音樂課程」;角頭音樂負責人張四十三也陸續在東海大學、中山大學開設2學分的「開心音樂教室」通識課程,邀請流行音樂界人士到課堂上解說流行音樂產業的概括與實務經驗分享。五月天所屬的相信音樂也曾開辦「演唱會工作人員養成課程」。 中山大學應用音樂系今年同樣申請到文化部補助,延續張四十三的概念,開設通識課程,內容包含作曲、編曲、演唱、市場行銷、企劃書撰寫,以及有整個唱片產業生態分析等唱片產業實務課程,甚至還計劃邀請以色列作曲家與葛萊美大師開講,讓學生選修;另外也首度嘗試將課程放到網路上,開放一般人學習。 中山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王溪泉認為,文化部這項政策雖然具美意,但如果能和教育部合作,了解教育體系的運作方式,就能逐步推廣到其他學校,相信更能發揮效果。他說:『(原音)我們現在跨部會的整合是比較重要的,因為這個(補助計畫)是文化部的一個美意,實際上它落實的方式是課程,課程就必須要結合到學校行政日程的規劃系統之內,例如假設像這個案子它是3月要截止,但是事實上,每一間學校學期結束都是6月,所以變成在整合上它可能不夠去了解學校的體制怎麼樣去運作,我所指的跨部會整合,就是他可能要了解教育體系缺少的部分。』 台灣正規教育體系長期忽視流行音樂的重要性,台灣流行音樂卻能引領風騷,成為華語流行音樂「領頭羊」,可說是另一項「台灣奇蹟」,但這樣的奇蹟也讓政府誤以為沒有設置「流行音樂」專業學系的必要性。 如今,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面臨挑戰,業界不再有能力成為培訓人才的「社會大學」,反觀中國大陸,因為市場經濟崛起,對於流行音樂產業人才投資展現更大的企圖心,台灣還剩多少優勢,不無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