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職場路-童子賢談創業 保持旺盛好奇心

工商時報【詹子嫻】 台灣近年廣設大學,但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政策,卻壓縮實務人才的培育空間。畢業自台北工專(改制為台北科技大學)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多次呼籲政府及教育單位應重視技職體系發展。 其實細數台灣科技產業中,「北科大幫」名氣響叮噹,除了童子賢之外,大咖學長數不完,像是藍天董事長許崑泰、群光副董事長林茂桂、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新普董事長宋福祥、億光董事長葉寅夫,都在台灣科技產業界的各個領域撐起一片天,證明出身技職教育的人才,成就絲毫不輸「交大幫」或「清大幫」。 童子賢表示,過去台灣靠著技職教育和中小企業兩隻腳,撐起了產業一片天,但近年受到升學主義的盛行、社會虛榮心等因素,讓台灣技職教育出現的嚴重失落,造成產學落差,但反觀德國、瑞士保有良好的技職教育,在精密機械、光學等領域都成功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多數都是中小企業,所謂的菁英教育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百花齊放才是更美好。 他也直言,父母親也要放下孩子要念大學的虛榮心,就像名導演李安、名設計師吳季剛在世俗眼中都非會考試的優秀學生,但有了親人支持,得以才華享譽國際,現在的學生有創意、天馬行空都值得鼓勵。台灣產業若要再度發熱,少了技職教育就會缺了一個重要支撐。 童子賢成功打造和碩集團,除了今年營收挑戰破兆的和碩之外,還有景碩、F-鎧勝兩個「巨嬰」,另外還有做電視牆的小金雞-捷揚光電,EPS超過20元,以及受年輕人喜愛的放大片、隱形眼鏡的晶碩,也抓住時代潮流。 回顧童子賢的職場歷程,自台北工專畢業後,他進入宏碁擔任工程師,後續與同事兼好友謝偉琦、廖敏雄及徐世昌投身創業,並選擇從主機板產業出發,因此在1989年創立華碩,接著他又帶領華碩成立筆電團隊,接著創立和碩,2010年和碩與華碩正式分家,各自在品牌及代工打出一片天。 童子賢年僅29歲時創立華碩,今年他53歲,事業開枝散葉,並在台灣科技業寫下歷史的一頁。不過,童子賢坦言他「三度創業」的過程中,並非一切順遂,他回憶幾年前與和碩執行長程建中到大陸爭取訂單,陪著大陸品牌高層參加北京奧運,他笑說,看完奧運,訂單也沒拿到。 對於有志創業的年輕人,他先強調,「創業沒有辦法複製,但是創業精神的脈絡可以參考」,並且給予三大關鍵,要保持好奇心,建立好的團隊夥伴,並且懂得攻中帶守、守中帶攻。 童子賢說,在他的創業過程中,從未見著能夠火紅30年的產品,所以鼓勵創業者,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及旺盛的學習精神,接著就是建立好的團隊夥伴,就像漢高祖劉邦,懂得用韓信、蕭何,正因為劉邦的開放胸襟、用人唯才,所以在亂世中贏天下。另外很多人也曾問他,企業經營究竟要穩健還是激進?他則以汽車比喻,油門跟剎車是相輔相成,擴張時,攻中帶守,但景氣低落時,則要守中帶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