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買商辦 瘋售後回租

工商時報【記者張中昌╱台北報導】 壽險業者買商辦大樓,合約附「售後回租」成為重要條件。受制於最低收益率須達2.875%的規定,壽險業今年「獵樓」大減,但從成交案例可發現,相關案件幾乎都附有「售後回租」條件,也就是壽險買下時就確定已有租客,讓空租風險大降,且有助符合法令規定。 包括今年9月南山人壽以48.96億元買下位於台中的「勤美誠品綠園道商場」,出售業主勤美集團就附加提供15年的租約;10月新光人壽得標的淡江大學旁「HI-CITY」複合學舍,業主龍巖集團一樣附「售後回租」,保證每年有6,000萬元以上租金收益。 三商美邦人壽12月買下內科精英電腦總部大樓,花了66.8億元,主要也是因為內含十年「售後租回」條件,讓三商美邦人壽評估未來承租客源不成問題,決定下手。 壽險業者表示,壽險資金不斷成長,但能投資的項目不多,商辦大樓被限制要有最低收益率2.875%,在房價高漲之際,用該條件很難找到標的,尤其是在大台北地區,但售後回租模式,通常回租業主為達壽險最低收益率2.875%的門檻,會提供相較區域更優渥的租金,且租約較長。 業者指出,壽險資金不斷成長,但是去化的管道有限,壽險公會統計,截至9月底,壽險業資金銀行存款達6,540億元,但因現在利率水準平均僅約0.39%,資金運用效率明顯不佳,壽險公會主張,在商辦市場有投報率限制的情況下,政府應釋出更多優質的BOT案,讓壽險資金能有效運用。 壽險公會表示,現階段壽險業閒置資金約8,000多億元,估計有5,000多億元可投入公共建設,以公共建設投報率約可達3~4%的來看,明顯比單純放在存款理想。 壽險公會指出,截至今年第3季,壽險資金運用在公共投資僅174億元,以現階段全球幾乎都處於低利率水準的環境,政府可以善用,開發更多優質BOT案,不但讓壽險資金有去化管道,也有助彌補政府財政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