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籲兩岸協議管控沙塵暴空污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5日電)台大教授詹長權分析大陸沙塵暴對台北盆地民眾健康影響指出,追蹤1994至2007年的33萬名民眾就醫資料,發現平均每年約有440人因此致症狀惡化死亡,兩岸應協議管控空氣污染。

台灣健康空氣聯盟、彰化醫療聯盟等團體今天主辦「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與對策」高峰會,與會學者認為政府應採取更前瞻的空污管控,減少血管、心臟病、癌症等疾病風險,預約下一代健康發育成長的環境。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詹長權在會中指出,他分析沙塵暴對台北盆地民眾的健康影響,發現沙塵暴來襲期間,每天死亡人數多16人,從1994到2007年共有380次沙塵暴襲台,台灣每年約有440人的死亡與沙塵暴引發的心肺等疾病有關,他並指出,數據顯示「超過65歲者,是在沙塵暴來襲當天死亡;65歲以下的人心肺功能稍好,撐到隔天死亡」。

詹長權這項研究日前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Environment上,研究同時顯示,粒徑10微米以下細懸浮微粒(PM10)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公尺,死亡率增加0.8%;如果粒徑是2.5微米以下細懸浮微粒(PM2.5),死亡率進一步增加2.4%。

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衍生環保問題,大陸沙塵暴也連帶影響位在下風處的台灣,詹長權說,兩岸應協議管控空氣污染。他強調,兩岸簽訂空污管控協議,不能是空話,因為沙塵暴包括不同粒徑的沙塵、硫化物,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當台灣產業外移到大陸,環境污染物也會隨著沙塵暴吹回台灣。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在會中也指出,中國大陸持續建設,要求大量的電力、鋼鐵、水泥及石化等高污染產業的需求下,勢必排放出大量的細懸浮微粒(PM2.5)前驅污染物,進而造成高濃度的PM2.5排放。

莊秉潔說,中國大陸從北京、上海,南至廣州、香港及澳門,同屬西伯利亞高壓影響範圍,每年9月到隔年4月吹東北風,細懸浮微粒(PM2.5)排放後可在空氣中停留3天,下風150公里處的香港及澳門濃度最高,雖然這兩地沒有工業,但因位在廣州下風處,所以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攀升,並且高過台灣大部分的區域,但高雄除外。

他認為,20年內,中國大陸細懸浮微粒(PM2.5)顯著改善機會並不高,但20年後,中國主要建設完成,以其專制體制推動污染防制的效率,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就有機會下降。10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