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看:KANO

左右看:KANO

左看:再現「皇民奉公會」 由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導演的電影《KANO》獲得嘉義市政府挹注5百萬預算,2月22日在嘉義首映時,市政府更是協助舉辦萬人封街大遊行。這部電影描述1931年嘉農棒球隊打進日本甲子園大賽的往事,根據魏德聖的說法,是「台灣歷史上最動人的本土時代故事」,並希望所有台灣人都能夠走進戲院,「了解這個屬於台灣光榮的起源」。 也拍過《賽德克.巴萊》的魏德聖當然不會不知道,就在日本教練近藤兵太郎帶領嘉農棒球隊到日本參賽的前一年,1930年,爆發了「霧社事件」,日軍出動戰鬥機、大砲、毒氣對原住民展開大屠殺。之後1936年,日本政府的台灣總督改由武官擔任,並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 究其實,由日本人、漢人和高砂族共同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就是啟動「皇民化運動」的一個演示,《KANO》全片幾乎全部已日語發音,相當具體地宣告皇民化運動在精神、語言、文化層面的全面勝利。當時不僅孔廟、關廟等民間廟宇均被廢止,祖宗牌位與馬桶一道焚毀,傳統的歌仔戲、布袋戲等民間娛樂均被禁演,唯獨日本人鍾愛的「野球」被大力提倡。當年親日仕紳紛紛搶進「皇民奉公會」的激情,我們在《KANO》劇組和嘉義市政府身上再度看見。 劉鳴生/研究員 右看:台灣最美好的年代 《KANO》非看不可。這是讓我們深入本土歷史,記取台灣昔日榮光的大好機會,同時也讓我們從當年事件了解台灣未來命運的歸屬。其實,當嘉農棒球隊經過苦訓改造並榮獲甲子園亞軍之際,也正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之時。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武力突襲,成功占領瀋陽,為往後全面對華戰爭拉開序幕。1931年的9月18日,被中國稱為「國恥日」。台灣的1931,卻是如同魏德聖所說的,是「屬於台灣光榮的起源」。 中國恥辱之日,台灣光榮之時。兩岸的分野,也就在1931年註定。 1930年代,台灣的「皇民化」、「工業化」和「南進基地化」其實是三位一體,綁在一起進行的。這不僅是台灣人精神面貌的改造(《KANO》中,教練近藤兵太郎以嚴苛訓練改變球隊原先鬆軟懶散習性,即是顯例),也是台灣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突飛猛進的開始(要知道,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監工的嘉南大圳就是在1930年完工通水的,灌溉嘉南平原15萬公頃農田),而「南進基地化」則是讓台灣殖民地和日本內地成為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KANO》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台灣的進步,台灣的榮光,台灣的現代化,其實與日本的文化改造緊密相連。而那個全力改造的年代,也正是台灣最美好的年代! 于尚白/媒體人 圖說:電影《KANO》2月22日在嘉義市舉辦遊行首映會,電影《賽德克.巴萊》演員也出席,將嘉義市鬧區擠得水泄不通。(圖文/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