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路以愛情為鏡 映照兩岸歷史

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我們都活在新、舊故事間,若舊的故事不好聽,新的故事也無法完整延伸。」寫小說,也寫評論;寫兩性也寫兩岸,總是擅長將所有的素材予以辯證、融合的平路,近年的小說《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尤其讓人驚豔於她將歷史與台灣當下情境巧妙結合的寓意,而在她自己看來,小說家只是透過想像力,填補歷史刻意刪去而顯得呆滯、平板的故事,讓我們新的集體故事不再落入僵化的命運。 愛情是一覽無遺鏡子 平路看歷史人物,總是要問:「事情一定是這樣?」對自己有興趣的人物,她往往對於這些人所面臨的不為人知的心境,有著深刻的同情與同理心,而歷史卻往往讓人物失真或被誤解,因此即使描寫孫中山與宋慶齡的《行道天涯》引來爭議,但她仍認為讓人物「走下神壇、走出牌位」,展現更豐富而深厚的人性,才有感動的力量。 平路說:「就像希臘悲劇中的英雄,並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而是他們如何以凡人的勇氣與掙扎,昇華為抗衡的力量,在不可能的情境下展現高貴,才定義了偉大。」 在香港待了7年,又讓讀者苦等8年才推出全新的長篇小說《東方之東》,跌破眼鏡地並非從她熟悉的香港著手,而是著墨於兩岸四地尤其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並巧妙以愛情表現政治,以政治隱喻愛情。 認清自己才有籌碼 平路認為:「愛情是很好的折射點,是在一瞬間讓人顯現能量且一覽無遺的鏡子。」她以愛情為鏡,將兩岸的互相誤解、期待、追尋、角力、失落乃至重新定位,評估彼此依存的關係,寓意式地展現。 曾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的平路,認為兩岸四地微妙地存在著互補又競爭的關係,香港與台灣雖然同有殖民背景,面對中國老大哥的強大而有著複雜的情節,但香港比台灣更早且更深入地了解大陸的社會與文化,反觀台灣一向對國際社會不甚關心,對大陸的理解也明顯不足,她認為不論香港或台灣,不論將大陸視為敵人或夥伴,若沒有深入地了解並認清自己的位置與資產,也就失去和對手討價還價的籌碼。 「半是兒戲,半是心存上帝。」平路以歌德的名言看待身為文化人、作者的社會使命,雖然深知世界的轉變不是靠一己之力,但透過寫作,讓作品如同多重的鏡面,反映讀者的心境,提供更多複雜而有趣的反思空間,是平路將持續自我挑戰的路。而她的作品除了紙本,電子書近來亦透過「readmoo」平台,向海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