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再利用 稻草變身創作品吸睛

廢棄稻草不具價值,且舊有的焚燒方式易造成環境污染。農委會從2010年開始辦理全國性的稻草藝術創作競賽,鼓勵農村社區、素人藝術家、工作坊或是學校等團體以稻草為素材,變身為藝術創作品,除了讓廢棄物變黃金,也重新找回過去的農村文化。 ◎稻草藝術創作競賽 瓜棚下奪冠 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廢棄、骯髒的稻草如何變身成為一件件精緻的藝術品。3年來都參與農委會稻草藝術創作競賽的韓光範,今年和印刷廠、游泳池、鞋廠及在幼兒園工作的人士合作,6人共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使用不同顏色的稻草和米糠,運用稻草編織的工藝技巧,以作品「瓜棚下」奪下今年的冠軍。 「瓜棚下」展現的是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快樂採收成熟的絲瓜,加上雞、鴨在一旁悠哉的覓食,整體氛圍溫馨自然。韓光範說:『(原音)親情要放進去,親情可以透過動物之間或是人與動物之間,或是人與人之間,親情都有把它放進去,會比較能夠觸動觀看的人,所以主題不是只有絲瓜棚這麼簡單,還有表達親情的部分。』 談起創作的過程,韓光範感觸相當多。他說,從一開始蒐集稻草就是一項大工程。除了對稻草品質要求相當高,他們還特別指名品種,而且當天一收割完就得雇請工人至農田載運,不讓露水浸溼稻草。載運回來之後,後續處理又是一項功課。 韓光範說:『(原音)在籃球場、停車場曬,每天要收、每天曬,天氣好就8天、7天,天氣不好就10天、11天,1天3千多元的成本,收的草也沒有多少,然後把它收起來。我們的草還要經過篩選,還要經過挑,把一些老葉剔除掉,才能做工藝品。最怕的是早上10點鐘雲才開,下午2點雲又來了,一天曬不到5個小時,一天就3千多元,就沒了,但是工人還是有來,還是要給他,稻草也不能悶著,因為悶著會有斑點。』 ◎創作稻草藝術 展現團隊精神 雖然辛苦,但小組成員沒有放棄,在編織過程中,會的教不會的,一點一滴完成這個相當具有意境的作品,也發揮了團隊作戰的精神。 除了有中生代的作品,台中豐原的葫蘆墩國小老師林宏桀則是召集了六年級共270位學生,花了1個月的時間,以作品「消失的霸王」獲得佳作。這個作品導入了環保意識,2隻大恐龍被埋在垃圾堆裏,動彈不得,代表著即是地球上最強勢、神氣的物種也會因氣候變遷而滅絕。林宏桀說:『(原音)恐龍有一點隱喻人類,因為我們跟小朋友討論,跟著一群小朋友大家一起做,我們還有一些單元,配合我們的課程,這比較集體創作的。還有下半身還有腳,要仔細看,代表它的身體和腳被埋在垃圾裏面。』 至於第三名的「農家樂」,則是展現老一輩對傳統農村生活的懷念。82歲的老先生王承德帶著家裏的孩子和孫子,藉由稻草重現農村樂的景觀。作品中,阿爸騎著腳踏車載運農產品、雞鴨和牛豬等,都栩栩如生,展現了熱鬧的農村歡樂景象。王承德說:『(台語原音)農家樂,像這個編個金雞,就編個金雞延壽,草螟弄雞公,水牛等,我有個博物館,就有這些動物。』 稻草是農民種稻的副產品,早年用來編草繩、作草鞋,隨時代進步越來越不受重視,如今透過農委會舉辦的稻草藝術創作競賽,讓稻草經過加值利用,呈現農村在地的文化和生活美學,並進一步結合農村旅遊,賦予稻草觀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