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宣導落伍 反製造恐慌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台灣的愛滋宣導教育已經經歷幾十年,但社會對於愛滋的誤解恐慌現象依然存在。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喀飛表示,社會對愛滋恐懼的源頭,就是衛生單位長年來偏頗防治論述,愛滋教育應該重新定位。 防疫論述是恐懼根源 喀飛表示,對愛滋的恐慌是一種集體心態,不是口頭上說「不歧視」就能改變,而恐慌的根源,就是是國家衛生主管單位長年以來偏頗、刻板的防治論述──「愛滋很恐怖,感染後人生就完蛋」、「特定高危險族群容易感染愛滋」、「感染愛滋是因為性交氾濫」、「感染者必須懂得自愛,不應該害他人感染」。 喀飛指出,當衛生主管機構持續不斷發佈這類思維的各種新聞稿、感染數據、衛教教材,也就等於告訴民眾「愛滋」、「感染愛滋」、「感染者」是「無望的絕症」、「道德敗壞者」、「不顧他人死活的復仇者」的刻板印象。而連帶讓民眾對愛滋感染者的印象就是「罪有應得」、「揪出害群之馬」、「隔離/遠離以策安全」。 現今存在的防疫政策與措施,都可以看見這類思維影響的痕跡。而錯誤的論述方向導致深遠且廣泛的影響:感染者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民眾也恐懼自己變成被唾棄的感染者;愛滋成為恐怖至極令人畏懼想要遠離的疾病,民眾更不想認識;社會大眾也誤以為這是道德敗壞群的疾病,因此也認為跟自己無關。 民眾更會認為傳播病毒的責任全在感染者,因此不認為自己有防護責任。喀飛表示,這樣的防疫論述在感染者和非感染者之間畫下一道深深壕溝,製造了感染者更艱困的社會處境,也把造成社會大眾遠離愛滋防疫。 通盤檢討教育方針 不論是官方的宣導素材,或是學生製作的防治海報與影片,喀飛表示,愛滋教育總是停留在「全程使用保險套」、「不要共用針頭」、「蚊蟲叮咬不會傳染愛滋」等最初階的常識。除此之外沒有更多防疫資訊,而許多宣導內容更製造恐性、拒性、表現感染後悔不當初等這類訴求恐嚇威脅的警告劇情。 喀飛強調,這種衛教方式,等於強調疾病的恐怖,把性活動道德污名化,更把感染者丟向多重污名的深淵。過去以來的愛滋教育根本不是認識愛滋、認識感染者的反歧視教育,而是複製污名、加深歧視的錯誤教育。如果不檢討這些錯誤又偏頗的教育內涵,反歧視終究只是一句口號,恐慌依然會存在,對防治更是毫無助益。 不論是為了自身或為了學生,恐懼無法產生保護,只會陷入更危險。喀飛呼籲,愛滋教育的目的應該重新檢討與重新定位,以「瞭解感染者處境,看見污名、消除歧視」為教育目標,才有可能消除恐懼,回歸到正確且真實地瞭解愛滋的方向;而最應該優先接受「反歧視」教育的,就是負責主管愛滋防疫工作的衛生主管單位,還有教育主管單位和校園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