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黑莓不是人人可當:科技業不會展開下市潮的6大原因

科技業私有化的第一槍由戴爾開起,現在黑莓也開始做一樣的事情。該公司與Fairfax Financial 合作,接受其47億美元的收購。難道這意味著市場能夠接受過去搖搖欲墜的科技巨擘這麼做?

《TIME》報導,長久一來,幾乎所有的大型科技股都被低估,甚至連蘋果也是-其本益比僅有 12 倍,甚至低於 S&P 500 指數平均的 20 倍。反轉的過程將相當久,但投資人可等不了那麼久,每季的財報都是檢驗的時刻。若未能盡如人意,股價必將拉低。

因此,公司要做什麼大膽的舉動,最好能夠繞過股民。

即便如此,檯面上的科技公司如惠普、微軟、諾基亞一眾儘管股價疲軟,也不大有下市的可能。而戴爾、黑莓的下市,有其各別的背景因素。

共同點在於,背後都有相當大的風險。

●首先,戴爾至少需要幾年才能有復甦跡象,過程也勢必不會太平順。黑莓走上同一條路,也只證明了手機割喉戰的血流成河。任何一間科技業,都在觀察這究竟是一項大膽舉動,還是蠢到家的困獸之鬥,看來也只有時間能證明。

●私有化從來都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比方說麥克戴爾與 Carl Icahn 就角力了相當久,後者甚至快賠上了公司執行長的位置。黑莓也很有可能在轉化成功前,就被分割出售。這些過程對於雇員及消費者來說,都不會太容易。

●無論是戴爾或是黑莓,它們距離私有化僅有一步之遙,前面的路程已經鴨子滑水許久。私有化也只是這兩家企業長期策略中的一步棋。戴爾能夠從亞洲代工廠的價格戰中獲得優勢,這對其他美國製造商來說不一定行得通。而不管黑莓機以後做什麼手機,都不適用於諾基亞吧。

●科技業透過槓桿收購操作,其實結果都不大漂亮,通常是飯店或是醫療照護業較能蒙受其惠。科技業瞬息萬變的本質,讓其生命週期也走得特別快。舉 SunGard、First Data 為例,都沒有讓背後的私募基金有什麼斬獲。(接下頁)

●戴爾收購案能夠成案,麥克戴爾投入了許多自己的資金。黑莓能夠下市,與它是加拿大指標公司的招牌也脫不了干係。

●最後則是資金乾涸的問題。聯準會QE收傘在即,資金將流向那些新興的科技股如臉書。就算經濟緩步復甦,也不會看到私有基金如上次衰退時那般加入復甦推手行列。

那些未能站上消費電子浪頭的科技業,其股價表現將持續疲軟,但我們不會看到它私有化。而那些疲弱的公司,有些將成為資金的獵物,但其目標並不是讓公司健強,而是讓投資獲利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