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比教完重要 蔡佩玲要全班都學會英文

臺東縣英語教師蔡佩玲改變教學方法,不再以『進度』為課堂目標,而是依照班上學生的程度,設計不同的學習教案,讓每一個人都能學會,英文課堂中,再也沒有『客人學生』。

在臺東縣新生國中任教十幾年,如今借調到臺東縣政府教育處的蔡佩玲說,國中的英文課,尤其是到了九年級,老師講話時會點頭的,不到三分之一,而這三分之一的學生,之所以會點頭回應,是因為在補習班學會了,其他的孩子,通通都神遊去了。久而久之,學生覺得英文很難學,老師也覺得英文很難教。

但是,蔡佩玲老師說,英文,可以不必這麼難。

蔡佩玲說,「教會」比「教完」更重要。傳統的英語教學,強調進度,可是,把課本內容上完了,不表示學生都吸收了,與其追求表面的完成,不如依照學生真正的程度,讓學生真正吸收。

基本觀念學得紮實,就像是每一步都穩健的踩在水泥地上,即使走得不快,慢慢走,終究有走到終點的一天。蔡佩玲的觀念,來自於臺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的計劃。陳超明說,老師只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多點耐心,為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課程目標,就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學習。

這樣的觀念,被臺東縣政府教育處推廣到國小英語教學上。身兼國教輔導團英語科召集人的溫泉國小校長吳正成說,以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在補救教學英語能力檢測中通過率高達92%,表現優於全縣平均值。可見,這才是「有效的學習」。

除了強調「教會優於教完」,蔡佩玲還帶學生進行「讀者劇場教學」,Readers Theater,也就是將課本轉化為劇本,讓學生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用豐富的聲音表情表演出來,以前很嚴肅的英文課本,在學生們唱作俱佳的演繹之後,變得有趣,英文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也在無形中讓學生學會了。

在進行「讀者劇場」之前,蔡佩玲解釋,當然是先介紹單字片語等重要基本元素,接下來,就可以將班上學生分組,輪流朗讀、討論文中角色的分配,最後,讓學生扮演其中人物,將單字、片語、句型,實際應用在情境中。

如此一來,上課不再是老師為主,而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是協助學生學習的輔助角色,每個程度的孩子,都能在英文課堂中獲得「100分」的成就。因為,「讀者劇場」讓所有學生都有上台說英語的機會,以前考試成績不高的學生,很愛演戲,在小組演出時表現亮眼,獲得成就感之後,產生了學習興趣,成績也就慢慢提升了。

花這麼多心思在引發興趣、逐步學習上,難道,不怕那些本來就已經會的學生失去上課動機嗎?蔡佩玲說,一點也不怕!因為,這些程度較好的學生,變成班上的小老師,教同學的時候,反而讓他們更加精熟。

而且,蔡佩玲強調,只要基礎穩固,之後的學習反而會更順暢,就像火車,停的站越少就越快。當學生的基本觀念完整,老師不必再一直回頭解釋教過的東西,教學進度甚至會超前呢!

蔡佩玲老師說,她經常以自身的經驗鼓勵學生,如果,中文系畢業的她可以出國留學、教英文,那麼,學生們一定也可以突破難關,把英文學好。同樣的,她也建議其他的英文老師,學英文的是學生,老師教學當然是以學生的程度為唯一考量,做一點小改變,把學生從「客人」變「主人」,學生學得好,老師教學也會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