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表現亮眼 港芬韓各有秘訣(上)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教育大臣戈夫(Michael Gove)想要改變英國的初等和中等教育體制。他表示,希望英國學生能夠學習事實和數據等「核心知識」。希望英國學生能夠背誦歷史年表、將句子裡的每個字正確發音,同時也能夠記住世界各國的首都為何。 香港、芬蘭和韓國的教育體制常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制度,在國際教育排名名列前茅。學者分析,這些國家的國民教育體制成功有其特殊原因。 香港強調勤學、考試 以香港為例,亞當森(Bob Adamson)是香港教育學院國際教育暨終身學習系系主任。他認為香港教育的成功,在於鼓勵勤奮而非天份,強調認真讀書。過去香港身為難民都會,一切是由勤奮建造而成,在這裡沒有既定的階級,社會流動靠得就是教育。 由於沒有穩定的社會安全保障,香港父母必須要投資於子女的教育上,這等於是為自己的老年買保險。 亞當森認為,用「虎媽」來形容香港家長可能太過強烈,但是香港家長的確相當在意子女的教育。他們強調勤奮,如果學校給得功課不夠多,香港家長還會抱怨。 在香港的課後教育相當興盛,有70%的中學生接受課外輔導。 香港的課程遵循一定的大綱,核心科目為中文、數學和英語。英語課程占每週總上課時數的1/4。藝術、音樂、戲劇和體育1週通常只有1、2堂課,也常挪為準備其他測驗科目所用。 在香港,教學是測驗導向,甚至有類似英國11歲測驗的制度,那些測驗成績優良的學生能夠進入頂尖中學就讀。 香港學生習慣於在壓力下讀書、準備考試。在香港的教學方式大致為傳統風格,但是並非一味死記,而是鼓勵學生以理解為基礎再背誦。 亞當森說,香港的教學法混合嚴格要求和嚴謹結構。香港教學的每一步驟背後都有理論支持。他們推行的每項計畫都非漫無目的,而是有明確學習架構。 香港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空間。每間教室裡有42名學生,只好按照舊式的成排座位來安置學生座位。教師們通常必須使用麥克風。每班配有導師,但較少團體活動和學生主動參與時間,42個學生並無法人人都獲得教師關注。 亞當森表示,部分香港校長認為,教室裡如果鴉雀無聲,就表示老師管理得當。香港不興盛學生能夠透過討論而學習的想法。雖然有部分人士開始推動以參與活動為主的學習方式,但是並無法全面開展。 亞當森認為,英國政府只學到了香港教育制度的論調,但卻抓不住實情。一般人常認為,香港教育制度的成就之一是權力下放給各校,但事實上香港教育局仍是主要決策單位。他表示,整個文化脈絡才是重點。你不可能在不改變家長、教師和教室建築的結構下,在其他地方複製香港式的學習方式。 芬蘭教師訓練嚴謹 赫爾辛基大學教師教育系的庫姆普拉寧(Kristiina Kumpulainen)教授則認為芬蘭教育有幾大重點。 第一點就是福利社會的架構。由於芬蘭社會十分強調對於個人的支持,每個兒童,無論家庭經濟或社會背景為何,均能得到相等支持。這種基本的平等原則在芬蘭教育,以及健康照護和社會福利制度中都可看到。庫姆普拉寧認為這是一種全納式的方式,芬蘭人使用稅金來支持這個體制,政府努力讓每個家庭都得到照顧。 芬蘭教育的第二項特點是高品質的教師。在芬蘭,教師是備受尊榮的職業。教師訓練相當競爭,許多學生甚至無法申請上。芬蘭的教師訓練規劃完善,5年制的課程可一路攻讀碩士。在芬蘭,在小學教書就需要碩士資格,這與其他北歐國家不同。 芬蘭的教室是充滿互動的空間,學生可以隨時挑戰老師的說法。在這裡不會見到傳統老師發號施令學生照做的場面。 另外一項特點則是地方的力量。各市市政府和學校有足夠權力將全國核心課程改編為地方版本。這是因為芬蘭當局對教師賦予絕對的信任,因為這些教師是仔細培養挑選出來的。芬蘭教師有充份自由,也有責任去根據每一學生的特殊需求去調整課程內容。他們的教學不僅僅是照本宣科。 芬蘭有識字、算術和科學等核心科目,但是試著在課表上取得平衡。每天的課程中包括核心科目以及藝術、體育、木工、創業教育(中學課綱)等課程。 現行的芬蘭課程大綱將於2015年完成修訂,屆時將增加21世紀技能的培養,在將合作、社交互動、解決問題和終身學習等能力融入核心科目中。 芬蘭中小學一班人數約在15至25人間。芬蘭沒有全國測驗和排名,也沒有學校評比的習慣。如果一間學校表現不佳,並不會被關閉,而是會被給予更多資源補強。 芬蘭教育中有些元素能夠移植到其他國家,高品質的教師就是其一。庫姆普拉寧強調,教育環境也很重要。在放鬆且支持一切教育活動的環境中,兒童能夠獲得對學習的主權和信任。他表示,芬蘭人認為在輕鬆的教育環境下學習及互動,能夠教導兒童終身所需之事,不僅僅是為應付學校課業。(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