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表現亮眼 港芬韓各有秘訣(下)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專研東亞教育體制的比較教育家莫里斯(Paul Morris)指出,韓國教育特點,首先便是考試與課程大綱的緊密配合。 韓國學習內容配合考試 在韓國,測驗的普遍盛行有悠久歷史,深植於文化之中。韓國的課程大綱是根據測驗內容所決定的。而當大學入學測驗等重要考試舉行時,全國都會配合,連飛機都會改變航道以避免製造噪音干擾考生。 主要的課程重心在於語言、數學和科學上。英語成為韓國社會流動相當重要的一個元素。 莫里斯認為,韓國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測驗中成績優異,可能反映了PISA測驗題型與韓國學校所強調的測驗題目有一定的重疊性;此外,韓國學生的用功,還有家人對學業的支持/壓力也是關鍵。 莫里斯指出,在韓國和其他遠東國家,以公開測驗做為選拔人才,以及增加社會流動性的工具,由來已久。社會流動和測驗間緊密相關。但西方要到了18世紀才發展這種觀念。 在韓國,無論你是要進入好中學或好大學就讀,一切都取決於你的測驗結果。一個孩子的未來、地位和社會流動性都和考試結果息息相關。 莫里斯認為,這導致父母在學習上給予子女強烈的支持或壓力,這其實是一體兩面的。當子女回家時,父母通常會要求子女快去寫功課。如果負擔得起,韓國父母一定會幫子女請家教。 韓國教育制度另一項重點,就莫里斯看來,是強調勤奮用功的文化。韓國人期望兒童能把時間都花在讀書上。 雖然過去10至20年來,韓國的教學方式變得更互動式,但如果以西方眼光來看,仍是以教師為主的講授方式。 而韓國的教育風格深受政府影響,國家嚴格控管教育制度,並在課程中灌輸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在1960和1970年代,許多東亞國家仍舊認為它們仍身處於尚未完結的戰爭中(像是南北韓及台海兩岸),所以這些國家會使用經濟成長做為競爭和確保國家團結和生存的手段之一。 然而,莫里斯也強調,PISA測驗的結果僅顯示了韓國教育的其中一個面向。對兒童來說,韓國式的教育可能壓力很大。調查顯示,韓國兒童並不太喜歡上學,他們通常面臨過大壓力,並不開心,或是感到無聊。 韓國教育被認為是需要不斷取得認證的過程。韓國社會中也有許多聲音不斷質疑,這種教育制度是否能夠生產當前及未來經濟體制和社會所需的人才。莫里斯的結論是,韓國教育體制鼓勵努力讀書,但是缺點在於壓力過大,也不能夠推動創意和批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