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壇:在壓制中奮進的大馬華教

■羅德水 馬來西亞是台灣與中港澳以外華文教育最為興盛的國家,全教總一行人上月赴吉隆坡參加「國際教育組織」亞太地區總部年會(EIAP,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sia Pacific)時,在「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引介下,也參訪了位在雪蘭莪州巴生的「濱華中學」與「興華中學」,對大馬獨立中學與華文教育面臨的挑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幾經打壓 堅持自主辦學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語文、多元宗教的多元民族國家,華人自19世紀中葉大量移民南洋,在大馬是僅次於馬來人的第二大民族,但比例已從獨立前後的近40%下降到24%,預估隨華人偏低的出生率,未來比例還會進一步下降。 大馬華人極為重視子女教育,早在19世紀初業,華文教育就以私塾的形式在馬來半島出現,可考最早的華文學校是1819年在檳城設立的「五福書院」,1919年五四運動後,現代學校教育興起,南洋華校並由方言改為華語教學。 然而,由於揮之不去的種族、政治與歷史因素,華文教育備受馬來半島歷來統治當局壓制。自英國殖民政府時期開始,華文教育就被排除在政府教育體系之外,沒有政府資源挹注的華校只能仰賴華人社群的捐助獨立辦學,從英殖民地政府於1920年訂定「學校註冊法令」(Registration of schools ordinance 1920)以降,歷經日本佔領時期、戰後、乃至於馬來西亞聯邦於1957年獨立,統治當局執行的基本上都是管制、限縮華教的政策,其中,許多教育法令嚴重限制了華教的發展: 「1951年巴恩報告書」:建議廢除華文學校。 「1952年教育法令」:宣布以英文與馬來文為教學媒介的國民學校取代華文學校。 「1954年教育白皮書」:規定華文學校必須開設英文班,企圖使華校變為英校。 「1956年拉薩報告書」:提出「一種語文、一個源流」政策,做為大馬國家教育最終目標,亦即,未來將以馬來文做為所有學校的主要教學媒介。 「1961年教育法令」:授權教育部長在時機成熟時,將華文學校改為馬來文學校、華文中學改制為英文中學,最終再改制為馬來文中學。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 要言之,「一元主義」不僅是馬來政府長期以來的教育政策,也是該國教育施政的總目標,在這樣的脈絡下,馬來西亞政府今年又公布了「2013-2025年國家教育發展藍圖」,按照大馬政府規劃,華文小學與淡米爾小學(印度裔)2年內必須大幅度增加馬來語教學至每週570分鐘,而母語教學僅剩300分鐘,此舉勢必嚴重損害母語教育功能,未來大馬政府還將透過各種積極性措施,使華小、淡小等「國民型小學」全面改制為「國民小學」(馬來文學校),大馬華教界斷言,若此一馬來化的教育藍圖得逞,具有2百年歷史的大馬華教將被「連根拔起」。 為了挽救華文教育的根基,大馬華教界已經發起聯署與抗議行動,77個大馬華團日前一致通過「反對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 不利于母語教育生存與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宣言」,部分華團甚至提出以罷課維護華教長遠利益的主張,可以預見,在首相納吉(Najib Razak)主導偏向馬來人與土著利益的新政下,未來大馬華教勢將面臨更多嚴峻挑戰。 鼓勵台師支援大馬華教 面對大馬統治當局不友善甚至充滿敵意的教育施政,為了維護華教的生存空間,大馬華社與華教界展開了長期的鬥爭,並於1970年代展開了大規模的振興華文獨中運動,經過30多年的發展,大馬華教成果斐然,辦學績效深獲肯定。 眼前的問題是,大馬華文教育的推廣,既受限於大馬政府歧視性的單元化教育政策,也有華校本身面臨的問題,例如,隨著華校的持續發展,不少大馬獨立中學均面臨師資短缺的困擾,為此,對台友好的「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亟思從台灣引進優秀中學教師,在全教總建議下,據悉,教育部正在研議可促成年輕儲備教師前往支援的方案,未來可望有更多台灣師資前進大馬。 應該看到,台馬雙邊教育原本就有高度互補性,無論是大馬學生來台升學,或是台灣師資支援大馬華校,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教育部應以國家總體利益的高度看待台馬教育交流,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才能真正鼓勵優秀師資輸出,大馬獨中招募教師一案,不僅事關大馬華教的進一步發展,更是展現台灣華教影響力的難得契機。 (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 ●按:馬來西亞各獨中正積極從台灣引進優秀中學教師,並將於今年10月31日前招募11名中學教師(數學3名、物理3名、化學2名、生物3名),錄取者可於2014年1月正式起聘,歡迎持有合格教師證、年齡未超過58歲的教師踴躍參加徵選。本案負責人: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教育學術組余安主任。E-mail: erjuan03@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