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慢活天地間 東莒起帆了

中國時報【(策劃、執筆:謝錦芳)】 日本沖繩附近的唄美島,全島剩下四十多人,在漫畫家尾瀨朗筆下,一名男孩從東京回到唄美島,化解了小學廢校的命運。馬祖列島南端的東莒,島上最高學府東莒國小只剩六名學生;五年前,來自台北的廖億美移民東莒,舉辦藝術家駐村、夏日學校等活動,她號召年輕人來東莒遊學,傾聽小島呼吸,一起守護這個獨一無二的世界級島嶼。 在國共對峙的緊張情勢中,位於最前線的馬祖列島實施軍政一元化,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政府宣布終止戰地政務,並於一九九四年開放觀光,揭開了馬祖的神秘面紗。在本報與環宇電台合作「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的第二哩路」節目中,六年級生廖億美分享了五年來,在只有二百人的東莒從事社區營造,許多不為人知的甘苦。 遙想當年 捕魚收入豐厚 一九九六年廖億美第一次踏上東莒,由於台電把東莒列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之一,當時任職環保聯盟的她,來到東莒參加反核活動。她說,「馬祖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坑道,見證了冷戰時期、國共對峙的歷史,也是全台廟宇密度最高的地方,還好核廢料沒有放在這裡。」 東莒居民以捕魚為業,一九七○年代魚產豐盛時,一年四季可以捕到不同的魚。廖億美說,「黃魚季來的時候,漁船出海一次,有好幾十萬元收入,可以到台灣買一棟房子。」可惜好景不常,由於大陸漁船濫捕、非法炸魚層出不窮,漁源逐漸枯竭,第二大聚落大埔許多村民遷移台灣,其餘搬到大坪村做生意,大埔成了廢墟。 人口外流 小學一人一班 東莒國小是島上唯一的小學,李偉文三年前到這所國小參觀,學生約廿六人,老師有卅一人,老師比學生還多。自二○○八年起,東莒國小已沒有新生入學,全校只剩六名學生,有些年級只有一人,非常孤單。廖億美指出,人口外流是個嚴肅問題,如果沒有新血加入,東莒國小難持續。 心急如焚的廖億美,決定結合藝術與社區營造,從大埔廢墟中出發,邀請藝術家駐村。在東莒社區發展協會與老校長林金炎協助下,志工們整理出二間可以居住的房子,做為藝術家駐村的場所,廖億美先後邀請畫家潘羽祐、曾在台西從事蚵貝藝術創作的蔡英傑、雕塑家吳娟、藝術工作者周孟曄和廖德明等人進駐大埔。 重整廢墟 邀藝術家進駐 住在廢墟裡是什麼感覺?廖億美指出,「走進大埔,無聲無息,一切好像是靜止的。由於長達卅多年沒人住,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洗澡設備,生活起居非常克難,也有人擔心晚上有阿飄來訪。」 不過,這些藝術工作者並不在意,有人在大海中裸泳,有人在岸上練瑜伽,享受慢活樂趣。廖億美說,他們學捕魚、撿貝類,把大海當作冰箱,並留下美麗的作品。其中,蔡英傑以當地的龍螺、花蛤、瓦片等素材完成一幅「起帆」的壁畫,成為大埔最耀眼的新景點。 打工換宿 夏日學校迎賓 藝術家駐村之外,夏日學校是另一個好點子。村長王秀金慷慨出借一棟房子做為青年旅社,整修後可提供十二個床位,去年雲林科技大學的師生在此度過一個難忘的暑假。廖億美指出,未來也歡迎年輕人以打工換宿的方式來東莒,提供不同專長與服務做回饋。 經過五年的努力,大埔開始恢復生機。廖億美發出動員令,歡迎年輕人來東莒遊學,體驗小島的慢活。套句日本作家塩見直紀的話「沒有所謂資源多寡的問題,只有想法和哲學的競爭。」東莒是一個心靈療癒的好地方,想來東莒的人,最好抱著一顆友善的心與學習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