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日光碩禾 跨足太陽能電廠

工商時報【記者王中一╱台北報導】 台灣太陽能產業近期露出曙光,雖然9月份的營運仍處於低檔,但預期在歐盟正式啟動對中國大陸業者的反傾銷調查後,將會帶來長線的轉單效應。 此外,為擺脫台廠局陷於製造端的不利局面,包括新日光(3576)、碩禾(3691)都積極跨入太陽能電廠的領域,而昇陽科(3561)和茂迪(6244)則切入屋頂太陽能發電,期待能打開產業的新藍海。 太陽能產業由於供過於求問題持續存在,也迫使業者朝向自建終端出海口來尋求突破。儘管挑戰嚴峻,但對太陽能業者來說,卻也是不得不做。首先,投入系統端等於是跳脫現行只專注於矽晶圓或電池片製造之局面,擺脫陷入殺價搶單的邏輯思維,新定位有助於爭取銀行融資。其次,不管是對自家產品或客戶,投入系統端後有如多增一個出海口。 況且,對太陽能系統業者來說,已經大跌一段的太陽能產品,反而是營運上的利多。多家業者就表示,以IRR來估算,大約投資6-8年就可回本,以現階段全球的利率狀況來看,確實是一項相當豐厚的產業,難怪吸引中西股神李嘉誠和巴菲特大力投入。 事實上,國內業者如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早在去年底產業降溫時,就曾提出過構想-由業者和政府共同出資成立一家經營太陽能電廠公司,透過政府提供的融資,取得興建太陽能電廠和初期營運的資金,然後再出售給壽險業者等追求長期穩定投報率的單位。而近期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則進一步提出建議,希望政府能提撥國發基金或外匯存底,協助業者「走出去」。 而新日光目前也已經邁開腳步,透過轉投資的永旺,則是經營模組和後段系統,營運模式是興建太陽能電廠並營運,滿5年後第6年則可轉賣給其它投資者,不但提供相當高的報酬率,還可作為新日光電池的出海口。 永旺目前在台灣的電廠專案,已有13個、合計5-10MW的規模,至於美國則有7個專案、裝置量大於18MW。 此外,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也由子公司禾迅,切入太陽能電站,目前已在台南學假完成規模1.2 MW的地面型太陽能電廠,也已併網發電,今年就有數百萬元的電價賣回收入。而電廠會先由該公司營運,未來則以實際的投資績效來尋求其他的投資者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