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金融透視/項俊波:看好城鎮化前景

3億進城人將成保險服務主體 決策層將加快城鎮化作為未來主要增長動力。而以人為主的中國大陸新型城鎮化道路提速,或為保險業大顯身手創造新機。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上周在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脫稿講話時表示,城鎮化帶來2-3億人進城,將成為保險新的服務主體。 從“地”到“人” 新型城鎮化給保險業帶來騰挪空間 城鎮化將成為中國未來十年主要潛在增長動力。但決策層心目中新型城鎮化的“新”主要體現在更加注重人的城鎮化,促進農民工儘快融入城市,成為市民。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表述:“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品質,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 國際經驗表明,一國的保險發育程度與城鎮化水準高度正相關。就大陸而言,一方面是城鎮化帶來2-3億人進城,成為市民,另一方面,城鎮化率會提升伴隨居民財富的增長,提高對保險保障需求水準。 有研究報告顯示,城鎮化率上升1%,保險密度提高5%。若2020年城鎮化率從目前的51%上升至60%,則目前壽險市場可擴大85%。 按照2-3億人城鎮化過程中市民化,目前城鄉居民保險消費差距高達9倍,市民化後,這部分保險需求空間將會凸顯,為保險市場拓展強大的壽險、養老、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保險行業發展不是一帆風順。去年保險業務增長首次降至個位數,與近20年來超過20%的平均增速形成明顯反差。但是,健康險保險收入同比增長24.7%,人身險保險收入同比增長15.6%。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給保險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存。 城鎮化給保險行業帶來的“正能量”,將推動收入增長及釋放保險需求。但由於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顯著及消費模式不同,2009年城市家庭保險支出平均為1582元人民幣,遠高於農村家庭的284元人民幣。因此,要保障2-3億人進城成為市民,帶給保險的,不僅是空間,更多的是壓力。 “業務增長放緩,反映出行業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缺乏競爭力等深層次問題”,項俊波一針見血地指出。 去年險資助力城鎮化3240億元 雙輪驅動的保險行業,在人性化城鎮化建設投資方面,也在尋找更多的發展空間。 一份來自泰康保險的年度報告顯示,泰康人壽和泰康資產分別通過“保監會不動產投資能力和投資計畫產品創新能力備案”,2012年,泰康資產共發起6只基礎設施及不動產債權投資計畫,總投資規模132億元。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城鎮化單獨論述,並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各地也在最近紛紛推出各自的城鎮化發展規劃和目標。這表明,新一輪城鎮化在全國各地的大幕正在拉開。 目前,已有廣東、山東、貴州、陝西、湖南、河北、江西等省份通過召開會議或批准規劃等方式,提出了城鎮化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如山東省城鎮化率到2015年達到56%以上,到2020年達到63%以上。 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除了保險保障外,還得提高居住水準,提升道路交通等宜居城市水準。而5.5%以上的投資收益率,讓去年年收益率不到4%的保險資金,尋找到一個合適的投資機遇。 負責投資的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近期內部會議上明確,要深刻理解保險資金運用的內在規律,始終堅持從保險資金特性出發,以配置固定收益、類固定收益資產為主的風險監管導向。 事實上,2012年保險資金運用餘額6.85萬億元,在23個省市投資基礎設施3240億元。可以預期,隨著保險投資新政的不斷完善,保險資金將通過債券、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託等途徑參與城鎮化建設,提升保險投資收益率中樞水準。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盧曉平)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