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陳曉雯課輔六年伴學生自信會造句好感動

東華陳曉雯課輔六年伴學生自信會造句好感動

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系碩士班學生陳曉雯,從大學時代就當起永齡課輔老師,第一堂數學課學生卻是一臉茫然,根本聽不懂,而他光一小時課就花四小時認真備課,成果卻不如想像,隨著教學經驗提昇,他也觀察到偏鄉孩子的落差及需求,期許自己能一直做個讓學生有自信,給學生發表舞台的老師。

陳曉雯週三及週五在壽豐鄉豐裡國小擔任課輔老師,擅長國語文及數學領域,不過一開始他說自己跌倒得很嚴重,因為學生聽不懂他上課,探究孩子的背景,學習障礙與過動者都有,怕老師問也怕自己答錯,很沒有信心,這幾年過程中他陪伴孩子,希望給予他們自信與成功的經驗,就算只是一個小小的課輔教室,和簡單的提問,當同學發表時,大家一起傾聽與分享。(話帶)

在東華的求學過程裡,將近六年的時間都在當課輔老師,和研究所老師林意雪走過許多偏鄉,看到學生的學習落差,陳曉雯想要結合所學設計適合的教材與教具,研究孩子是在哪個學習跌跤的,希望再幫助他們爬起來,他說當老師的成就就是看到學生成長,即便只是一點點的改變,曾經他的課輔學生跑到他的面前說:老師,我會造句了,一時間眼淚就在眼眶打轉,默默的自己走到一旁擦眼淚。

陳曉雯是在大二那年因為學姐的關係進入課輔行列,大學時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輔修教育課程,剛開始根本是腦袋空空就踏進課輔,原本以為自己數學很好,教起來應該很容易,卻沒料到學生一個字也聽不懂,根本沒辦法授課,自己衝擊很大,接著他才發現學生的程度真的差距太大,也與他自己從小接觸的教育面迥然不同,來自中產階級的陳曉雯說,當時真不知道偏鄉的小孩教育資源如此缺乏,有一回他很生氣為什麼有個小男生都不把鞋子穿好,大聲的跟學生糾正,但學生卻不理他走了,坐在隔壁的小女生跑來跟他說:老師,他的鞋子壞了,他們家小孩的鞋子都是壞的,沒錢買新鞋。

在看見差異後他體認到自己要以多元文化、多元學習的方式教導,以前他都以為孩子可以要什麼就有什麼,老師及家長都要支持,但是偏鄉的孩子,來自原住民、閩南、客家、新住民都有,在漢族主流文化底下,他們缺少相關生命及生長經驗,進到學校學習一開始可能就跌倒了,因此他希望可以給予孩子陪伴與支持,給予孩子們自信心慢慢增強。

陳曉雯在閱讀方面也很有方法,因為班上同學常常唸文章就是會唸不齊全,所以他想出請同學上台當領讀者,慢慢的文章讀順了,也讀得很美,陳曉雯就給予同學美讀者的獎勵,另外也有美句者等獎勵措施,鼓勵孩子們學習。

懷著教育熱忱與在東華大學學習到的教學專業素養,陳曉雯說,教育之路他將不會缺席,要和一群有志在偏鄉教學的研究所同學留在花蓮,為學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