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超:科技業要靠併購突圍

工商時報【記者張志榮╱台北報導】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昨(29)日指出,台灣科技業不缺優質品牌廠商,但需要靠併購才能順利轉型,目前台灣正存在6項有利於併購的條件,若能順利推動、打造新的「台灣聯想」,方能扭轉低迷的投資氛圍。 楊應超雖然沒有點名哪些廠商需要併購,但從最近傳得沸沸揚揚的消息來看,近1、2年營運陷入泥淖的宏碁與宏達電,顯然需要注入併購元素。 楊應超指出,全球科技業近期掀起一波併購與私有化熱潮,基於整體產業規模(TAM)縮小考量,台灣下游硬體製造產業更需要進行整合,原因包括:一、絕大部份成長動能已由PC轉至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尤其是台灣廠商比重相對較小的中國與低價市場;二、似乎沒有出現類似聯想一樣轉型成功的公司,由「傳統PC」廠商升級至「PC+」廠商。 以2009至2013年為例,也就是iPad才剛推出、智慧型手機已大為風行的時期,台灣下游硬體製造族群的營收與獲利年複合成長率(CAGR)分別僅9%與-1%,遠低於聯想的逾20%與逾39%。 楊應超認為,併購若能順利完成,將有利於儘速切入NB、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各項領域,但在台灣,考量到企業文化與誰來領導新的經營團隊等因素,執行起來通常會面臨相當大的阻力,但若能成功,競爭勢必減少,對台灣科技業絕對是利多。 儘管併購很難順利產生,但楊應超認為,在品牌、PC、智慧型手機、通路、研發、製造、領組件等領域均有經驗的台灣廠商,其實存在6項有利於併購的因子,包括:一、整體產業規模增加通常伴隨著產品、品牌、經驗的提升;二、規模效益與營運效率的提升;三、現金與出貨規模增加也有利於策略合作的推動;四、推動不同價格與產品帶的經驗;五、可吸引優秀人才;六、可望得到政府的支持。 整體而言,楊應超認為併購已非追求成長,而是為了生存下去,唯有看到產業進行整合或需求復甦,否則仍維持謹慎看待科技下游硬體製造族群的看法,首選標的包括:台達電、大立光、可成等,並建議10至11月降低蘋果供應鏈持股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