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館成功繁殖7珊瑚礁魚類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宣布完成了七種珊瑚礁魚類於人為環境下自然產卵,並將魚苗養成至幼魚或成魚的「全球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紀錄」,團隊的創新研究將有助於台灣發展海水觀賞魚商業化量產的基礎及重要參考。 這七種珊瑚礁魚類包括星笛鯛、五線笛鯛、藍帶荷包魚、疊波蓋刺魚、條斑胡椒鯛、裂唇魚及擬刺尾鯛,研究結果已陸續發表。這些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將有助於未來研究者了解珊瑚礁魚類的生殖、成熟、產卵、胚胎及仔稚魚生理生態,發展海水魚繁養殖產業。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主任呂明毅說,為挽救逐漸凋零的珊瑚礁魚類,自二○○三年成立「珊瑚礁生物繁養殖研究團隊」,積極地進行研究開發數種台灣高產值珊瑚礁魚類的繁殖及復育技術。 呂明毅表示,以藍帶荷包魚為例,於海水觀賞魚市場具極高的產值,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的蓋刺魚仍仰賴野生捕獲。 研究團隊發現藍帶荷包魚於二至五月期間自然產卵,由於孵化時間較短,如何提供適當之餌料生物和飼養環境,成為飼養成敗的關鍵因子。 副研究員張桂祥舉例,在飼育期間混合投餵游仆蟲、輪蟲及橈足類,即能有效提升仔稚魚的活存率。團隊也正嘗試開發其它革命性的養殖方法來取代傳統的方法。 研究員孟培傑說,利用跨界合作,團隊在研發中意外發現能充分掌握上述珊瑚礁魚類的完整生活史,因此未來可應用此關鍵技術,探討全球暖化及海水酸化對珊瑚礁生態系的影響等熱門研究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