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海二期徵收 盼留水圳埤塘

淡海二期徵收 盼留水圳埤塘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走過一人寬、彎彎曲曲的石頭徑,兩旁是高高的草和一整排的玉米,路的盡頭是一處以紅磚古厝為中心,兩旁不斷增建的小聚落,裡頭有豬舍、牛舍、古早的曬穀場。聚落的正前方是一片現已休耕的水稻田,一塊塊菜畦是陳洪雪阿嬤的牽手,每天辛勤下田的豐收成果。 眼看聚落不保 這裡的地名是田中央,位於淡海二期徵收地一區。攤開淡水區的地圖,淡海新市鎮位於淡水區的左半邊,鄰近台灣海峽。淡水區的大屯火山群彙散溪流從北到南,依序是大屯溪、灰磘子溪、後洲溪、興化店溪、圭柔山溪、公司田溪等,其中淡海二期一區正好以灰磘子溪為北界、南界為水源街二段。 ▲位於淡海二期徵收範圍內盧家古厝,儘管建築體本身經多次結構的翻修與改建,但仍被當地盧氏子孫視為族人生根落腳的發源地。(圖文/楊子磊) ▲淡海二期的徵收範圍內居住著許多世代在此耕作維生的自耕農,他們的生活型態在淡海新市鎮的規劃下即將遭逢劇變。(圖文/楊子磊) 田中央北有後洲溪,南有興化店溪流經,從大屯山流下的泉水源源不絕灌溉了四周的田地,透過自清朝乾嘉年間修建至今的水田灌溉系統,一條條水圳至今依然清澈,大肚魚、溪蝦隨處可見,田中央的人家就在水圳上擺著石頭做的洗衣板,潺潺流過的溪水帶來當地簡單自足的生活方式。 兩年前剛搬回田中央的陳肯說,小時候屋子的前方是一整片水稻田,綠油油的稻田超過腰際,風一吹來稻浪翻飛美極了。由於田中央不遠處是以前的洲子灣海水浴場,還是小朋友的她,最喜歡到洲子灣的沙灘上,撿拾裡頭的黑砂,用小袋子裝著,有磁吸作用,可以隨意吸起鐵釘,是附近小朋友常玩的遊戲之一。 她說,這兩年常常有房屋仲介來家裡,問她:「妳家多少錢要賣?」她都推說:家裡的主導權是父母,賣不賣房子是兩老決定。談到淡海二期要被徵收,她說,原本老人家聽到政府要徵收,都無奈地打算接受。是後來淡海二期反自救聯盟的人集結起來抗爭,並成功在今年7月的環評會議上,做出進入二階環評的決議後,大家才開始覺得,居民團結起來是有用的。 ▲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第一期於1994年開始動工,如今在當初的徵收區段內可見到大量的房地產廣告與興建中的住宅,卻鮮少人煙。(圖文/楊子磊) 田中央的陳家是淡水興化店盧家的分支,據陳肯的估算,世居五代的子孫已超過20餘人,71歲的陳洪雪阿嬤和擔任鄰長的丈夫是她的四嬸、四叔。陳洪雪22歲自嘉義新港嫁來陳家,一轉眼近50載,受訪當日她正坐在外頭乘涼,她說:「我們這裡住得很習慣,為什麼要搬?」她細數:這兒環境開闊,因為地處偏遠,從不曾遭小偷,平日沒事可以四處走動串門子,屋外的菜長得好,每個星期都有收菜的商人特地來這裡和他們收菜,拿去果菜市場批發,也是一筆固定收入。她不懂:搬去政府說的大廈,又小又擠,哪裡好? 住在林子的林洪清子阿嬤,也有同樣的疑惑。林子位於興化店溪下游,正好在淡海二期一區與二區交界。民國79年政府規劃淡海新市鎮與高雄新市鎮,擬作為無殼蝸牛的落腳處。從那時開始,林洪清子的房子就無法整建,家族的祖厝只能任其坍塌。家族後輩林文娟說,家裡人口愈來愈多,只好偷偷地增建,祈禱不要有人去檢舉。 田沒了 生活何所依? 和附近的農民一樣,72歲的林洪清子和她丈夫、77歲的林江海兩人身體十分硬朗,每天光照顧種植的作物就忙不過來。她說,20年前為了拓寬省道,已被徵收1千多坪的土地,現在只剩唯一的農舍,搬走之後要住哪?已經習慣每天下田的生活,她很難想像被徵收之後的生活要怎麼辦。 家裡同樣位於二期徵收規劃區的居民盧正忠說,當初淡海新市鎮規劃一、二期預估將有30萬人居住,單單一期就有13萬人,但民國79年徵收土地後,整地完又荒廢了10餘年,直到房地產景氣復甦才開始建房子,目前一期最早的建案不過6年,也因此入住人數目前僅約1.3萬人,入住率僅有一成。 盧正忠指出,考量交通方便,大多數新市鎮住民都選擇居住在新市一街,生活機能尚稱完整,家樂福、麥當勞、燦坤等商家林立,沿著淡金路往南可直通淡水鬧區與台北市。由於淡海新市鎮建案四起,隨處可見建案整面牆廣告,高高掛在馬路兩旁。濱海路上更是蔚為奇觀,舉著建案看板廣告的工讀生站成一整排,仔細看竟然都隸屬於不同建案。 盧正忠回憶,當初淡海一期的景觀也如同現在未被破壞的二期,丘陵地起起伏伏,樹林蓊鬱,水梯田隨著地勢層層下降,面積甚至更大過於目前的二期。 但整地後,丘陵的高處被鏟平,填到低凹的谷地,多出來的土方甚至填出一區原本規劃作為「資源回收中心」的填海造陸區。原本預計數萬人遷入後,可將製造出的垃圾掩埋在此,但孰料入住人口不如預期,最後只好閒置不用。 盧正忠指著目前已長滿雜草的「人工溼地」笑說,民國97年前有4隻丹頂鶴從金山飛來此處過冬,這可能是此處目前唯一的功能。面對原本淡海一期生態豐富的景觀,最後變成荒草漫漫、人煙稀少的居住區,他搖頭:不希望淡海二期也走入同樣的歷史,美麗的埤塘和潺潺流水不止息的生態水圳,一旦開發,就只能留存在當地人的腦海裡了。 ▲位於淡海二期徵收範圍內的田中央聚落,至今保留著許多傳統農業社會中的生活習慣,當地的道路旁仍有利用溝渠洗滌衣物的設施。(圖文/楊子磊) ▲「土角」就是以土漿加入稻草或粗糠製成磚塊狀的建材,而將土角堆疊出來的建築物稱為「土角厝」,是台灣常見古厝建築手法之一。淡海二期徵收土地範圍內包括現在已難得一見並蘊含前人智慧的「土角厝」。(圖文/實習攝影陳仁萱) ▲72歲的陳洪雪已在田中央生活超過50年,她不願意搬到高樓大廈裡居住,只想待在富有人情味的農村,與每天下田的丈夫一起生活。(圖文/楊子磊) ▲林洪清子是淡水林子居民,在住家旁的農地上栽種蔬果,過著自己自足的穩定生活,如今家園被劃入淡海二期的徵收範圍內,未來將面臨迫遷的處境。(圖文/楊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