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藝術 Fluxus50年特展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在行李箱上寫一段文字,就能變成藝術;把杯盤狼籍的景象畫在木板上,也是藝術。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合而不流:Fluxus五十周年紀念特展」,展出逾三百多組件的藝術品,這也是台灣首次針對Fluxus藝術策畫的大型特展。 當代社會彷彿什麼都能變成藝術,但其實早在一九六○年代就有藝術家主張藝術來自生活,因此大量以生活物件、跨領域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從日常生活的狀態中發掘奇觀」。這批稱為Fluxus運動的藝術家及作品,經過了半世紀,至今依然深刻影響當代藝術創作。 馬修納斯號召 掀起新浪潮 Fluxus一詞源自拉丁文,原意為「流動之流」,一九六一年由立陶宛籍美國藝術家馬修納斯(George Maciunas)所提出,一九六二年他為了籌辦《Fluxus》藝術雜誌,在德國威斯巴登舉辦一場音樂會,以「凡事皆藝術,藝術即生活」的理念為號召,吸引藝術家、詩人、音樂家、建築師、科學家參與,代表人物包括約翰.凱吉、白南準、小野洋子、波伊斯等人。馬修納斯的雜誌最後雖然沒辦成,但以Fluxus為名的藝術創作卻蔓延開來,影響日後的觀念藝術、行為藝術乃至於普普藝術與極限主義等的興起。 主張反藝術 關注具體現實 高美館策展人曾芳玲說,Fluxus藝術家認為,生命與所處的世界是流動不止的,「藝術如果要記錄生命,絕不可能在一張靜止不動凝結的畫面上,因此要從僵化的傳統藝術形態中跳脫出來,也就是『反藝術』。」 馬修納斯曾說:「反藝術就是回到生活、回歸自然,就是全心關注與體會具體的現實。」他舉例,下雨、人聲嘈雜、打噴嚏等都是「反藝術」,Fluxus提倡打破藝術與生活間的藩籬,也因此開啟多元媒材創作的濫觴。 取材生活 吃剩食物變藝品 Fluxus藝術家幾乎都從生活取材,如波伊斯直接把義大利佛杜里橄欖協會(F.I.U)的金屬油罐當成藝術品;白南準則將三部古早電視機略微加工,如在電視螢幕畫上五官,然後放在底座上,就像傳統雕塑一樣,比喻新科技進入人們的生活。班.福提耶的作品《神》,援引「神無所不在」教義,在行李箱表面寫著:「如果神無所不在,祂也會在這行李箱裡」。 此外,以文字書寫的「視覺詩」或轉化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體驗為視覺表現者,也是Fluxus藝術的特徵,如一九六四年朱塞佩.嘉利直接以墨水在紙上寫下的「Art is to say」(藝術就是要表達)。丹尼爾.斯伯艾里的《安德莉亞一家的味道:桌上陷阱》,將吃剩食物與碗盤黏在木板上,喚起觀眾對餐宴、味覺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