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轉業 太陽能業出招求活路

旺報【記者高行╱綜合報導】 大陸太陽能產業樓起樓塌,迅速脫去暴利外衣並陷入虧損泥淖;如今,當年急於衝進市場的上市公司各自出招忙著收拾爛攤子,或選擇退出市場、或進行瘦身,有的甚至打起轉業算盤,希望殺出一條活路。 《上海證券報》報導,虧損連連的太陽能公司正在想方設法「以變應變」。以主業原本是汽車零組件航太機電來說,2007年隨太陽能投資熱大手筆進軍多晶矽、電池模組及電站;不過,現在卻落得變賣旗下神舟矽業股權,將持股比例由之前的49.33%下降至19.63%,進行大瘦身。 報導分析,航太機電此舉情非得已,多晶矽價自高峰每公斤100多美元跌至現下的20多美元,大陸企業生產成本多在40、50美元,在海外多晶矽生產成本降至10幾美元背景下,對大陸本土業者簡直就是賠本生意。 另1家由太陽能電池製造企業轉做電站的銀星能源,也選擇「瘦身」模式,擬終止蒙古和約旦的兩大太陽能電站興建計畫。 報導分析,現在太陽能電站生意也不好做,企業建電站且由自身運營,靠每年賣發電量,實際上拉長貨款回籠期,影響製造環節資金周轉;同時「隔行如隔山」,如銀星的轉行者將面臨許多技術和經營風險;此外,大陸太陽能併網率不高,也使電站經營步履維艱。 面對「慘」業困境,另1間太陽能巨頭英利則選擇多角經營作為自救之道,但令外界不解的是,該公司選擇和本業完全不相干的農業和房地產,經營項目雜七雜八,包括橄欖油、養殖、房地產、物流、服裝及酒店等都名列其中。 《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公司的說法,「離老百姓吃穿住用行愈近的生意,愈值得做」;公司甚至想在網路賣太陽能電池相關零組件,目的是讓這種產品成為一般民眾的日常消費品;不過,該項極富創意的嘗試能否成功,還需時間印證。 對應上述還在掙扎中的公司,其實許多企業乾脆「不玩了」,提早設下停損點。如孚日股份日前就決定將參股公司埃孚光伏(占比50%)清算解散,近期更將轉投的博世太陽能股權出脫,可說是斷尾求生。 報導說,不僅大陸企業,西門子、博世集團等國際巨頭也打算退出太陽能市場。據研究機構GTM Research估計,未來3年,若中國沒有大幅提高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規畫,全球預計近6成企業將退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