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印象 風華流轉/建國百年系列專題:從外援到援外 中華民國成為愛心輸出國

政府遷台後物資匱乏、百廢待舉,1951年起,來自美、日等國的援助不但帶來大量民生物資,更幫助台灣發展經濟及基礎建設。在站穩腳步之後,台灣也於1959年展開回饋國際計畫,從派遣農耕隊、醫療團到各種技術、人道援助,50多年來援外成果豐碩。建國100年,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人道救援的提供者、愛心的輸出國。 ◎外援助台建設 台灣回饋國際 自1951年開始,包括美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銀行等,都陸續提供台灣外援,直到1980年為止,美國等國對台灣的資金援助多達24.5億美元,不但解決了政府早期外匯資金不足的問題、抑制戰後的通貨膨脹,更讓台灣能夠發展各類交通、通訊、公衛等基礎建設,像是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石門水庫、曾文水庫及自來水系統等等,都是因為國際提供優惠貸款才得以完成,對於創造投資環境及經濟穩定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在站穩腳步之後,台灣也展開援外計畫,1959年12月派遣第一個農業技術團前往越南,協助農業建設;1961年與非洲的賴比瑞亞簽署技術合作協定,這不僅是台灣第一個對外輸出技術的合作協定,也是後來一連串農業外交的起點。隨著台灣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台灣的援外計畫也變得更為多元,外交部在1996年出資成立了「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提供友邦包括行動醫療團、教育訓練、人道援助、技術援助、基礎建設等各種實質協助。 外交部長楊進添:『(原音)我們早在1950後期、1960年代,就開始對外提供各項技術合作,到現在,我們提供的各項合作、援助計畫所包括的領域範圍已經涵蓋了農業、漁業、中小企業、高科技、能源等等,把台灣過去的各項經驗、經濟發展的成果拿到國際間,跟我們的友邦來分享,這是我們國家對國際社會表現出我們扮演一個積極貢獻的角色。』 ◎援外不落人後 本土NGO參與國際事務 除了政府提供援外計畫協助友邦外,台灣民間團體也積極回饋國際社會。在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NGO委員會)的輔導下,台灣的NGO透過區域聯盟、組織交流,以及人道救援等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例如台灣世展會透過「資助兒童計畫」,將台灣的關懷傳送出去,至今已經幫助全世界20多萬名貧窮兒童。台灣世展會會長杜明翰:『(原音)過去的22年以來,有無數的台灣愛心,透過資助兒童計畫幫助全世界已經數不清的兒童與家庭。台灣有非常多有愛心的人,這是一個連結,這是一個愛的雙向橋梁,在台灣的十幾萬的資助人之中,也包括馬總統及夫人,長期幫助15名貧童。』 台灣專門從事關懷兒少及婦幼工作的「勵馨基金會」,2010年也與美國基督教團體合作,於柬埔寨首都金邊市設置少女庇護所,幫助遭人口販運迫害的少女重返社會、獨立生活。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原音)我們希望這樣一個中途之家,可以幫助柬埔寨被販賣或是高危險群的少女,能夠有一個安心的家,讓他們有一個能夠被庇護的地方,甚至她們的生命就能夠因此重新開始。』 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從本土化進入區域化,甚至於國際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慈濟基金會。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及中國大陸華東、華中世紀大洪澇開始,慈濟至今已經援助70個國家地區,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等緊急援助外,還協助建房、建校、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馬英九總統就說,慈濟「聞聲救苦」的精神值得政府效法。總統:『(原音)慈濟人能夠聞聲救苦,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出現災難,慈濟人都能夠在當地提供熱食,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們政府學習效法的。』 ◎人道救援的提供者 台灣能做得更好 每次提起「援外」,馬英九總統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1997年訪問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時,清早在市場看到當地一名少年穿了件淺藍色的T恤,上面繡有「青溪國中張文堂」字樣。馬總統說,看到當地少年穿著台灣送過去的舊衣服讓他非常感動,也讓他聯想到自己小時候跟祖母去天主堂領美援的麵粉、奶粉、衣物等物資。 從美援衣物到「青溪國中張文堂」,串起了台灣從接受外援到積極援外的史頁。馬總統指出,透過各項外援行動已證明中華民國對世界而言是「資產」、不是「負債」。總統:『(原音)我們這一路來,從印尼的海嘯到四川的震災、到紐西蘭、澳洲的震災、水災,然後再到日本的海嘯地震、核子事故,我們沒有停,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中華民國的存在是全世界的資產、不是負債。』 中華民國是少數接受外援後成功發展的國家,從接受國際愛心到關懷世界,50多年來累積了豐碩的成果。建國100年,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人道救援的提供者」、「愛心輸出國」;不過,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較,台灣在回饋國際方面仍有進步的空間,相信下個100年,中華民國必能在國際援助方面交出更亮眼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