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改正認同誤導 教育部要堅持到底

旺報【本報訊】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辦北區「普通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公聽會,這份微調課綱最快可能適用於今年8月的高一教材。其方向主要有三,錯誤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為此,在關鍵詮釋處有所微調,例如將「中國」兩字改稱「中國大陸」,將「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清代」改為「清廷」、「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等。 民進黨立法委員及《自由時報》連續兩天猛烈抨擊課綱微調,指責教育部企圖將台灣主體史觀改為中國史觀,認為表述「鄭氏政權覆亡的經過」是凸顯「台灣在鄭氏時期受中國統治」,以「光復」與「政府遷台」的詞彙表述台灣近代史,是矮化台灣主體、強化中國統治台灣的論述,認為是馬政府大中國之手再度伸入高中課綱,要在歷史教科書中「去台灣化」。 歷史課程綱要微調與反面思維論者之間的強烈抨擊與對立,說白了就是高中歷史課程史觀的統獨之爭。歷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也是國族認同的重要構成因素,學校教育是灌輸分離意識、解構國族意識有效方式,歷史教育是政權的意識型態工具,歷史教科書爭議是國家當前嚴肅的課題。 修改歷史教科書的始作俑者是李前總統登輝,李前總統瞭解歷史教育關係人民的認同形塑,他在副總統任期內(1984-1987)就曾詳細翻閱歷史及其他科目的小學及中學教科書,認為歷史教科書不應只是講述中國朝代更迭的歷史,而應增加有關台灣的歷史。事實上,歷史教科書在整個中國的歷史架構下,也有台灣歷史,就如同美國的學校歷史教科書內容,也是在美國全國的歷史架構下,也包括加州史或夏威夷史一樣。 1994年3月,李登輝在與日本反華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對話中,即稱「我(李登輝)要國民小學教育裡多加些台灣歷史、台灣地理,以及自己的根等等課程。過去不教台灣的事而盡是教些大陸的事,真是荒謬的教育」。2000年,李登輝在其與日本作家小林善紀的談話中稱「在台灣,很多人學歷史都只學到中國大陸的事,可是都不知道台灣史」,續稱「如果再這樣下去,就無法孕育出身為台灣人的『認同』。我認為這樣的認知一定要改正才行,所以動員大批學者編了《認識台灣》這本新的教科書」。 《認識台灣》教科書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曲解與淡化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真實歷史關係,並將清朝與中國大陸視為外國。另一方面,該教科書的內容高度頌揚日據殖民期間的成就,並極力縮減、淡化甚至忽略不提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的鎮壓大屠殺、種族歧視與對台灣人的剝削。 《認識台灣》教科書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下一代台灣人對台灣的認同,以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此外,為了達到「(修)改教科書內容」的目的,李登輝坦言,他曾將教科書編委陣容中,有統派(主張兩岸統一者)傾向的編委名單,提供給他的繼任者陳水扁總統,並要陳水扁「把統派都換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台灣同胞狂歡慶祝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統獨之爭並不存在,二二八事變及白色恐怖固然對部分人的中國認同造成傷害,但基本上絕大多數人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歷經李、扁台灣分離主義者執政20年,獨派藉行政機器的龐大資源,炮製「台獨歷史」及其史觀,深耕此一領域,現有所成。 「台獨歷史」及其論述歷經20年的炮製,已經從早期的粗糙,到近年披著「台灣主體」外衣而更加精緻,將「台獨史觀」內化於高中歷史教材,使之有如「台灣國史」,經由公權力的教育體系,潛移默化地誤導或迷惑台灣下一代的國族認同。 我們對歷史有不同見解,可以討論,但不可夾雜強烈意識型態為反對而反對,馬政府回歸歷史何錯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