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成都太百事件看台商服務業處境

工商時報【本報訊】 四川成都台資太平洋百貨公司,日前因遭陸方房東強行收回物業,而鬧出嚴重的經營糾紛。該事件顯示,台商在大陸經營服務業的處境,實是面對重重挑戰,沒有想像中容易。但若兩岸政府能誠心合作,致力為台商業者營造公平合理的經營環境,則上述問題應該可以大幅轉圜。 關於成都「太百事件」,其情節頗讓人慨嘆。因該公司在成都商業區黃金地段春熙路已開業20年,其台方投資者太平洋百貨集團和陸方房東成商集團,堪稱大陸服務業領域合作歷史悠久的夥伴,未料成商集團最近遽然要求將房租提高幾倍,令台方投資者無法接受,雙方關係因而「風雲突變」,並演成仲裁與法律訴訟案件,甚至日前陸方房東出手強行收回物業,而使該百貨公司的營運難以為繼。 該事件中當事雙方孰是孰非,自然可由契約內容、議事記錄和相關法令去釐清。但我們從兩岸經貿關係大局去著眼,卻也有了一個疑問,就是該事件中的陸方當事者,是否過度運用「主場優勢」,而給本為客商身分的台方投資者,帶來了過多壓力。換言之,陸方當事者之強行收回物業,其出手力度是否過大及過猛,這問題應該接受公評。還有,當地行政機關和執法機關,在處理本案過程中,採取的尺度是否衡平,有無公平對待當事雙方,這問題無疑也是當前台灣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綜觀該事件的本質,應該是一場「商業黃金地段爭奪戰」,而陸方當事人出手之強悍,頗讓台灣方面印象深刻。聯想起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新光天地」百貨公司,兩岸合資雙方以往的嚴重經營糾紛,也脫不了同樣的屬性。 看了這樣的案例,台灣產官學各界應該充分理解到,當前台商前進大陸服務業市場,絕對是一場硬仗,台商所面對的經營風險程度,比以前以加工外銷為主流的時代,應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大陸服務業雖然正在迅速崛起,且可望在不久之後,成為大陸經濟增長的「頂樑柱」,但是進來搶佔市場的中外廠商數量更多,以致市場競爭情況也正在趨於白熱化。 特別是對服務業「稀缺資源」的搶奪,情況更為激烈。相關資源如上述的黃金地段,以及頂尖人才、戰略性投資者、特許經營權等,中外廠商對這些資源的爭奪,常見慘烈情況,甚至有時是「刀刀見骨」。其中,有些陸資業者挾著主場優勢,總認為「服務自家市場,捨我其誰」,因而對台外商業者不免會有頗重的挑戰與對立情結,即便是合資或合作夥伴,一有齟齬就會鬧成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 偏偏台商服務業者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一旦碰上陸企的排擠壓力,大都難以招架,只能知難而退。而事實上,中小型台商服務業者在大陸,如此被擠走的案例,多年來也是屢見不鮮,只是媒體未加以報導而已。至少,近來大陸店面租金高漲,讓很多台商服務業者無法立足,乃是業界廣泛知悉的實情。 面對台商服務業在大陸如此的經營壓力,兩岸政府應該合力籌謀有效對策。第一步可以廣泛蒐集相關案例,從中查找關鍵問題,並據以擬定解決方案,作為嗣後台商業者的經營指南。其中,對於兩岸業者合資合作的權利義務規範,以及萬一發生糾紛時的妥善解決之道,都應有明確的指引。 更重要的是,兩岸政府應該對兩岸相關協議,重新加以檢視及補強,使其充分發揮協助台商的功能。像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已大幅開放台商業者經營大陸服務業,但大陸服務業市場一些「潛規則」,仍可能會暗中卡住台商,使後者掌握不到真正的商機。對此,兩岸政府應在一段時間之後,共同檢討服貿協議的落實成效,若發現有人為障礙,即應設法排除。 另外,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理當成為大陸台商合法權益的有力保護者,但近來大陸台商服務業的諸多糾紛,投保協議似未發揮解決作用。其中原因為何,兩岸雙方政府都應大力檢討,並據以強化投保協議的可行性,勿使其流於空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