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拚觀光改善購物環境

去年來台旅客突破七百萬人,可是行政院主計總處估算平均每位旅客在台花費,較前一年減少了一成多;來台遊客增加,個人消費卻降低,不能以景氣不佳為理由,觀光主管單位宜探討旅客在台購物清況,找出遊客減少購物的真正原因;在消極面消除觀光客採購障礙,積極面則應加強購物行銷,使旅客能快樂採買滿載而歸。 「瞎拚」是觀光客最愛的行動之一,民眾出國旅遊購物花的錢,往往會比基本旅費還高,世界各國都在推展觀光,緊盯的就是遊客荷包;觀光客出國旅遊,遊玩購物都有粗略預算,適切的旅遊行程,能讓客人依規劃掏出鈔票,最佳旅遊導覽則能讓遊客忍不住追加預算;觀光主管單位將遊客引進國門後應熱情待客,以合法合理行程,提供物超所值購物環境,旅客被掏光口袋,還會大呼過癮。 去年國人出國旅遊人數超過千萬,國外探訪經驗豐富,若是比物價,國內較許多觀光大國為低;低廉的國內物價,是旅遊重要優勢,觀光客增加了,花錢、購物的意願卻降低,是觀光警訊。 觀光客捨不得花錢或是買不下手,通常都是嫌貴,物品好壞評價在於C/P值(性能與價格的比值),遊客購物總希望能物超所值,至少要價格合理,否則就會覺得買貴了,相對的認定購買了品質差、不值得的產品;以國內旅遊現況,這種情形在觀光客集體購物時最易發生;旅客在特定行程安排下購物,又受到導遊非買不可壓力,買了些不需要或是不想要的東西,自然會降低購物意願。 觀光客購物分原生產品與舶來品,進口貨有國際訂價原則,進口貨有參考價格,知名品牌差價不會太大,但是碰到土產,就很難有對照品可比較價格;前文已提到,國內的物價不高,但若觀光客購物時付出過高佣金,就抬高了物價;另外有些高價產品,尤其是藝術品或是珠寶類,品質成份不易辨識,很難有標準定價,還有些商店有「見風漲」的作風,碰到「好欺侮」的客人,就滿天要價,不論是否成交,都弄壞了整體商譽,也使顧客失去採購意願。 觀光客最愛買土產,台灣各地風土不同,產品也相異,如能創造自有特色,必受到遊客喜愛;可是國內產品的獨特性未能明顯的區隔,以至各地禮品店販售的產品大同小異,在南台灣採購的禮品,到了台北也買得到,東部土產西部四處有售;就好像?梨酥,無論是否?梨產地都有得買,產品無特性、無變化而且種類有限,也會讓遊客失去採購的樂趣。 要勾引起觀光客購買慾,主管單位應在兩個層面著力,首先是要能讓觀光客買得心安,衛生、安全、價格合理是基本要求;在積極面則要創造購物特色,但是規模不能太小,持續經營到培養出國際聲譽,才可能帶來消費。 觀光大國為了配合觀光客購物需求,最直截了當的手段就是辦購物節,引誘遊客前來觀光消費,譬如每年觀光客達三千萬的馬來西亞,購物節時間長達二個半月,是促銷觀光的重頭戲,英國最大哈洛德百貨公司,每屆年終打折,甚至有國際旅客包機前往採購。國內每年也都有百貨公司周年慶打折,觀光主管單位配合折扣試辦購物節,也不失為提高觀光客消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