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肥胖的前世今生

現代人愈來愈肥胖,科學家、醫師、流行病學家們想盡辦法想找到明確的原因,從基因、人體腦部、賀爾蒙、腸道細菌等人們身體當中找線索,或者試圖從當代食品工業與飲食習慣當中,以及現代文明久坐少動等神經內分泌當中找原因,無非希望能一解嚴重影響全球人口健康的肥胖問題。 最新一期的生物醫學權威性雜誌「細胞」(Cell)出版了一篇研究肥胖的研究,把人們肥胖的原因推給了我們的上一代。在老鼠的動物實驗中,研究者發現懷孕的母鼠若吃下愈高熱量的食物,它的後代則愈容易肥胖。進一步發現,原因是這些後代肥胖的老鼠,有比較高的胰島素阻抗性,換句話說,是未來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當然,人不是老鼠。老鼠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在出生之後仍然持續發展,而人類主要的腦部與神經系統發育,相對來說在出生時都發展得較為成熟。因此從老鼠實驗推論,科學家認為對於子孫肥胖的影響,在人類母親懷孕最後三個月的飲食最為關鍵,可能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包括控制食慾的腦下垂體、控制胰島素以及代謝激素等,而產生肥胖情形。 這個責怪老媽的研究,可沒這麼單純。老鼠的肥胖研究進一步發現,那些繼續吃下高脂肪的肥胖老鼠,才有比較多的健康問題。換句話說,老媽給了我們一些肥胖的身體,不過環肥燕瘦都可以健康,把身體搞糟了自己還是要付較多的責任。 肥胖問題,如同許多健康和社會課題,都是多重因素造成。如果原因這麼明確單一,也不會至今仍困擾世人。「基因研究」曾經讓許多人期待,認為這是許多健康問題所在,因此「神奇的藥方」也許就在其中。不過以肥胖為例,基因或許造成部分人容易肥胖的體質,不過解釋力其實也不到一成。 另外,則有人試著提出「貪吃」的神經生理解釋,認為愛吃鬼其實就是「食物成癮」,如吸毒一樣,吃了停不下來。這些貪吃的人,對於食物有控制上的困難,透過神經生理回饋系統,形成食物上癮。然而,如同基因一樣,「食物成癮」的解釋對於某些肥胖的成因也許適用,不過仍然無法說明全球成千上萬的肥胖問題。 可以確定的是,各式各樣愈來愈便宜、高熱量的食品,絕對和肥胖脫離不了關係。它們往往不太貴,容易購買,而且還不難吃,更重要的是這些高熱量食品在華麗廣告的包裝下,大大增加了人們的味蕾,讓人們難以抵擋這些油滋滋、甜膩膩的食品。其實,這個簡單的原因,很可能都大大超越了其他關於肥胖的解釋力。 換句話說,基因、神經生理、內分泌在肥胖當中扮演的角色,要不是在這麼多不健康的食品充斥之下,這些「基因型」可不會造成當代全球蔓延的肥胖大流行,以及伴隨而來的糖尿病與各種併發症。 肥胖的問題,與其怪我們的祖先,也許應先來想想當代的飲食習慣,揭開更多食品工業的黑幕與糖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