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投資術-危機四伏 拉高債券比重

工商時報【記者魏喬怡╱台北報導】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是匯豐資源豐富國家債券基金經理人游陳達在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後的深刻體驗,也確信債券基金是投資組合中的必備品。 游陳達表示,金融市場上沒有持續飆升的資產價格,無論股市、債市、或是商品市場,都可能產生巴菲特所說的「照後鏡現象」,而回想金融海嘯發生前,市場瀰漫著一片極度樂觀氣氛,以為上漲情勢會無限延續,卻沒料到這也建築了泡沫化的形成和崩解。 由於是債券基金經理人,游陳達更加重視「信用風險」,不管是金融海嘯或歐債危機,都是因為信用問題、發生違約進而引發市場動盪。 游陳達強調,自己的投資沒有撇步,就是堅持只買自己熟悉及有長期向上潛力的投資產品。他坦言自己是個「保守」投資人,過去的投資組合中以定存為最大部位,但在低利率時代,定存利息收入幾近被通貨膨脹吃掉,所剩無幾。加上經歷過讓他的銀行存款縮減的金融海嘯後,使得現在的他格外重視資產配置,手中股票及債券基金投資比例,已從過去的7:3,調整為4:6。 之所以有這樣的調整,主要是著眼於債券的穩健特性,降低投資組合波動度。股市雖然比較會隨著景氣復甦而出現快速反彈,但沒有人可以精準掌握股市高低點,但債券中長期卻更能直接反應該市場的基本面與匯率的真實變化,尤其當景氣進入弱週期循環整理,或是等待企業獲利進一步跟上的時期,債券的漲幅不但優於股市,且波動度相對低很多,其中又以新興市場與資源豐富國家主權債表現最好。 儘管歐債問題暫時告一段落,但他的投資原則並沒有改變,資產配置維持「股4債6」比例,以資源債及新興債基金為核心部位,搭配定期定額單一新興市場或區域型基金為衛星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