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棒老闆過猶不及 難達永續經營

「職棒老闆過猶不及 難達永續經營」(陳楷報導)4'24"

職業棒球號稱台灣規模最大的職業運動,但四支球隊經營的形態卻跟美國日本甚至韓國截然不同,由於球隊母企業規模差異極大,資本不足的球隊過於斤斤計較每一年的盈虧,而財力雄厚的老闆則把職棒隊當成「回饋公益」,完全不在乎球隊的商業收益,賠多少都無所謂,過猶不及,兩者都不是職棒健全發展的道路。

兄弟象過去最為球迷詬病的地方在於既不公布財務報表,卻年年喊虧損,藉此要求球員「共體時艱」,壓低選手應得的合理薪資。而統一集團卻在光譜的另一端,球隊預算全數來自集團的廣告費用,大量給予球員複數年合約,相對表現卻不一定勝過象隊的選手;影響所及,無論實力高低,每年選秀會上被統一選走的球員恭賀不斷,而象隊的新秀則得咬牙談簽約金,每年從其他表現不好的隊友身上挖薪水。

過去一年,興農跟兄弟相繼賣出球隊經營權後,職棒聯盟就開出接手企業必須有一定規模的條件,希望拉近各球團的財力差距後,能夠一起擴大職棒經營的規模;而最後出線的義大跟中信集團也的確都是全國知名的大企業,經營表現有目共睹;但也許是因為財團身分敏感,為了避免金管會業外經營的質疑,中信的副董事長薛香川仍然說,中信接球隊不是為了賺錢。「我們中信集團來支持贊助球隊,不是基於商業考量,而是基於回饋社會、善盡企業責任的考量。」

其實棒球在台灣得天獨厚,擁有自給自足的一切主客觀條件,但聯盟長期壓低球員薪水,間接導致組頭綁球員連五年爆發打假球放水案的負面印象深植人心以後,現在企業接手反而都得表明買球隊不是為了賺錢,純粹社會公益回饋球迷,好像把職棒當成慈善事業,也不是中華職棒發展可長可久的根本之道。但薛香川並沒有提出具體的經營計畫,「我覺得最重要還是大環境,所以會長再這裡我覺得高枕無憂;大環境弄好以後下面球隊再來努力。」

雖然聯盟會長黃鎮台獲得了球隊信任,但中華職棒沒有永遠的會長。大企業可以替球隊設定長期計畫,五年不賺錢,十年不賺錢也沒關係,但不應該只談永續經營,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回收,天底下沒有這種生意經;如果真的有老闆這麼好心每年燒錢,還不如捐給小朋友吃營養午餐,而且在台灣複雜的政商關係糾葛下,也不得不懷疑由政府或者民意代表牽線幫忙找來接手職棒的企業,未來是不是可以從政府其他看不見的地方回收拿到好處,把職棒變成利益交換的條件。

靠職棒賺錢並不是可恥的事,球隊願意給出高薪合約提昇聯盟整體薪資水準,相對也可以請到更好的外籍洋將跟本土球員相互對抗,努力打球爭取總冠軍,高薪提昇了台灣棒球選手的社會地位,吸引更多小球員投入,形成良性循環;比賽可以看門道也可以看熱鬧,設計場邊相關的娛樂活動讓球迷不只可以看球還能享受其他服務,同樣是美國大聯盟百年老店的經營要訣。

其實職棒聯盟並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LAMIGO經營桃園主場已經逐漸看到成效,啦啦隊不僅有辣妹組還有小朋友組,現在賺爸媽的錢,二十年後賺未來球迷的錢;職棒聯盟今年承辦亞洲職棒大賽,引進場邊LED廣告看板、進行球場整體視覺設計,改善球迷進場看球的質感也值得肯定,這些努力都擴展了的職棒運動規模,只是要改變球團高層的經營思維,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