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常時期 同仇敵愾搞錯對象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11日是母親節周末假期,許多家庭在這周末聚餐聯繫感情,但在此溫馨節日,發生屏東小琉球漁民在捕魚過程被菲律賓官方射殺,引起民眾高度關注。數日來政府公開要求菲律賓政府道歉、揚言凍結菲律賓勞工,推波助瀾下也讓「反菲」情緒被推上高峰。 14日由世新大學社發所所長夏曉鵑在臉書上轉述一位菲律賓籍女性朋友的話提到,菲律賓友人聽聞「已在桃園、台北聽聞有菲律賓移工被台灣人以棒球棒等物品追打的狀況,其他地方她擔心也有一樣的問題,打電話到電台求助,希望能透過媒體呼籲台灣人不要把對菲律賓政府的憤怒轉嫁到在台灣的菲律賓移民工身上,但媒體都拒絕了她的請求」。 菲國的惡 人民也受害 夏曉鵑認為,冤有頭,債有主。菲律賓政府的惡,菲律賓人民也是受害者,他們多年來一直以各種方式努力的反抗,菲律賓人民應是台灣人民團結的對象,絕對不是台灣人發洩對菲律賓政府憤怒的出口。 在台灣各處,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勞工與移民早就不是陌生面孔。高雄茄萣也是個靠海吃飯的地方,高雄市茄萣區成功國小校長簡靜慧說,茄萣居民以漁產加工為主,不是捕魚出航;學校學生550人中約有1/3都是新住民之子。 簡靜慧說,來自東南亞的婦女到台灣要適應新文化是很辛苦的事,勞工也是同樣。學校會協助辦理成長團體、小型聚會,這些場合都是她們情感間互相支持的動力。 花蓮康樂國小教師黃淑惠說,康樂國小處在農、漁村中,家長們組成非常多元,有漢族的閩、客人,還有原住民的太魯閣族、阿美族,以及新移民的越南、印尼、中國大陸,「觀察孩子們的反應會發現,他們對於在生活中看見、聽見許多不同的語言與膚色,是很習以為常的」。 因為人少更要互相幫忙,如果外配媽媽們下班比較晚沒辦法接小孩,孩子會先到原住民的長輩或閩南、客家人長輩家裡去等。黃淑惠說,新聞有報導過「未成年少年因無聊毆打外勞」等相關新聞,老師們的做法是可以將影片或剪報保留,在課堂討論,與學生交換意見說說想法。 歧視行為持續發生 參閱過往新聞可發現,並非因為漁船事件才導致「凍結菲勞」、「抵制旅菲」、「毆打菲律賓籍勞工」、「不賣東西給菲律賓人」,單從2012到2013年,全國各地都有發生搶劫、傷害罪,甚至台中曾有不滿外勞申訴而教唆未成年少年將外勞重傷導致大小便失禁案例。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說,錯把「同仇敵愾」、發洩情緒,當作解決問題,而不是深刻理解事情來龍去脈,那麼成年人要跟子女談論關於時事的想法,可能還是不夠清楚:「制裁、遣返都是一種情緒發洩,不能解決問題。」馮喬蘭說,更重要的是,「忽略了當中不將對方當人看待的歧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