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福號召小農 堅持友善耕作

中國時報【簡浩正╱花蓮報導】 相較於其他致力於有機農業的縣市,如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宜蘭的「大宅院友善市集」等,有著好山好水的花蓮,反而很晚才成立花蓮好事集。但在幕後推手東華大學教授蔡建福的推動下,創立3年的「花蓮好事集」已逐漸打響名聲,並成為花蓮的特色之一。 任教於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蔡建福,目前為好事集的顧問。長期研究城鄉生態規畫的他,對於環境的熱愛不在話下,他在民國99年時,號召一群在地自然耕種的農夫們一起成立花蓮好事集,讓有機好食材帶給消費者。 「加入好事集的農友,必須是友善耕作者。」而友善耕作,就是不噴灑農藥、不使用化學肥料、除草劑或已通過有機驗證之農戶。蔡建福說,因審核甚嚴,好事集在明義國小初創時只有15攤,但遇下雨就不便的情形,讓他決定喬遷至鐵道文化園區2館。而事後證明這決定是正確的,除讓民眾多一新去處外,也讓好事集的攤位,增至目前近30攤的數量。 花蓮交通雖不便,對農民來說卻是有機農業最大的資產,因為汙染相對減少。蔡建福說,這些年來,農民們以有機方式,友善的對待土地與消費者,打破現代生活中,凡事以利潤最大化的邏輯,這是他所樂見的。而目前東華校園裡亦成立了花蓮好事集,讓這群熱愛土地的農民們有另一個銷售通路。 花蓮好事集是友善耕作的農夫市集,強調對環境與土壤友善的生態文化,而在蔡建福的帶領下,正寧靜的掀起一波新農業革命。除了維護花蓮這塊農業淨土外,花蓮好事集的「小農精神」未來相信會更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