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懷仁:生技KPI 不適用新藥產業

工商時報【記者方明╱台北報導】 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首席顧問蘇懷仁昨日表示,SI2C未來是否還能走得下去,除資金來源要11月後才能明朗,未來還有4大挑戰,有賴政府提出解決之道。 蘇懷仁昨日出席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會時指出,目前全球生技產業並未有太大的變化,在2007年開發新藥須投入約12億美元,現今可能降低一些,但研發時間仍須10~15年;而國際大藥廠為改善利潤,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下滑至約650億美元。 蘇懷仁表示,儘管台灣發展生技價值供應鏈的優勢仍存在,但看到的問題比當初想的更難解決。他認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面臨4大挑戰,首先,台灣政府針對生技產業的KPI(關鍵績效指標)還是不脫專利、產品發表,這種指標對其他產業也許是對的,但並不適用在生命周期很長的新藥產業。 此外,台灣政府基金都是逐年檢視,這對新藥產業是沒有效率的做法,應該轉型成Real Time Milestone Base的檢視模式,才更適合新藥產業。台灣與生技產業有關部門的績效指標都沒辦法統合,流於多頭馬車。另外,蘇懷仁強調,所有政策執行都必須有延續性,以韓國來說,一個計畫時間可能達9年,投資10億美元,不會因政黨更替而有所改變,但台灣在此方面仍有許多變數。 蘇懷仁指出,SI2C目前在新藥研發及醫材方面共找尋了6個投資計畫,總投資金額不會超過1,000萬美元,但SI2C資金來源現在還是很不清楚,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若真要從民間募資,目前唯一可能的做法就是「會員制」的方式,所謂的會員制,是開放給有限度的會員參股,未來會員可在研發階段先行接觸,待進入技轉時期,則有優先談判權。 不過一旦有國際公司參與會員,國內生技製藥供應鏈就失去自己「Branding」(發展自我品牌)的機會,所以目前仍在認真思考,資金來源預計11月後才能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