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核四存廢 李鴻源:不是是非題 不要用政治語言

記者孫偉倫/台北報導

內政部長李鴻源9日表示,德國關閉核電廠後,如何提高能源效能,改變用電結構等配套問題,都是我國必須學習的經驗,他呼籲國人應以專業角度看待核四問題,不要以政治語言來談,這不是是非題,「沒那麼簡單」。

李鴻源下午頒發俗稱「梅花卡」的永久居留證,給前德國經濟辦事處副處長顧安德(Andreas Gursch)。顧安德專注於節能和環保議題,努力加強臺灣與歐盟交流,積極推動臺灣再生能源觀念和硬體設計,並引介德國公司投資我國廢棄物處理工程,將垃圾轉變為再生能源,對台灣有特殊貢獻。

針對我國如何以德國核電與再生能源為借鏡的問題,李鴻源受訪表示,德國從日本311震災後已關掉7、8座核電廠,但關閉的後續配套是甚麼,首先要如何提高能源效能,怎麼改變整個用電結構,配電結構,是否會造成缺電,以及如何解決的問題。

李鴻源說,就他了解,德國還有多餘的電可賣給法國,「他們怎麼做到的,這都是我們要去跟他們學習的經驗」。

李鴻源強調,他沒有預設台灣要不要核四,只是根據什麼做出決策,決策後的後續配套是什麼,他呼籲國人以專業的角度來談這件事,不要都用政治語言,這其中有許多專業概念,不是是非題,「沒那麼簡單」。

顧安德則說,德國再生能源政策較為領先,太陽能、水力與生質能等都已超過核能,有條件關閉核電廠,但不代表台灣也可做到。

他說,德國有6成以上德國民眾認同不要核能,但電費比台灣貴3倍,所以台灣人民如果不要核能,要有電費一定會漲的心理準備。因為「現在電費太便宜了」,也造成發展再生能源、環保政策的困難。

顧安德說,他個人認為核能不是未來能源,「還是有風險」。核四存廢問題則是要台灣人民自己決定。

李鴻源則說,關掉電廠後的配套是什麼,如何才能不缺電,如果電價因而上漲,要如何從其他地方補回來,還有配電效能如何提高,很多法規都要改變,這都是我國需要好好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