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良師點燈﹞調動汰換 態度專業並重

記者廖雪茹/專題報導 每個地方都有「城鄉落差」,每個孩子也都不一樣,因此,教育核心理念應是「因才施教」,即老師是否有能力提供孩子適性教學,給予每個孩子適當的照顧。良師,可扮演點燃孩子的明燈,但問題是,部分教師缺乏專才,調動不易,不願融入社區、部落,也缺乏淘汰不適任老師的有效機制。 學校的教師團隊和教學績效,攸關學生的教育權益和學習情況。鄉下和山地鄉學校,教育資源、文化刺激相對地少,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較低,更需要教師的啟蒙、引導。但普遍的情況是,絕大部分教師都希望往都市跑,不適任教師卻多往偏鄉調,這對學生很不公平。 「調到鄉下去吧!」教學不力、行為不檢、精神異常的教師,依法可予以停聘、解聘、不續聘;但往往因為「沒有人要當壞人」,現行教師考核很難讓不適任教師自動「退場」,也無硬性規定督促教師不斷進修、精進專長,所以只能盡量「勸退」,以免繼續誤人子弟。 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傅麗玉長年投入原住民教育,她說,就教育心理學等理論,教師應走入社區,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才能逐步引導孩子的概念、價值與知識學習;但就實務經驗觀察,她發現部分教師只是「上課」,周遭的事情一問三不知,不願融入當地,不用心了解學習者。 新竹縣教師會理事長黃榮賢說,偏鄉學校的資源少,文化刺激匱乏,學習風氣難以建立,教師也常感到有心無力。 富興國小校長徐榮春說,因缺乏專才老師,學校必須靠申請補助外聘師資。事實上,學生有時間、也需要更多的學習,那為什麼不回歸學校體制內,將目前一班一點五個老師的比例,提升為一班兩個老師,就看政府願不願意投資。 縣府教育處聘任督學、退休校長張良鎊說,教師考核並無比例要求,除非犯了重大疏失,大部分教師都會拿甲等。另外,學校雖有分區觀摩和輔導團,但教師素養仍難以掌控,有的老師有能力但無心,有的態度佳卻專業不足,良師應兼具態度與能力,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