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率過低 企業將無險可保

工商時報【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曾武仁表示,台灣天災險費率在這波調整前僅有日本1/10,「台灣天災風險難道僅有日本的1/10?還是台灣防災能力是日本的10倍?」如果台灣天災險費率不反映風險,未來企業可能會買不到保險。 針對保費大幅上揚,曾武仁說,主要是知名國際再保公司如慕尼黑再保、瑞士再保,不是拒保台灣天災險,就是只願承保最上層的損失(即低於數百億元的損失),許多企業的再保都被安排到百慕達或信用評等較低的再保公司,若再不調整原本不合理費率,台灣企業未來會買不到保險,或只能買到信用風險極高的再保險。 曾武仁過去是產險業監理官,之後轉戰協助產業發展的保發中心,一路看著台灣產險業發展,讓他倍感憂心。他表示,去年日本大震、接著引發海嘯、核災;紐西蘭兩次大地震損失超出預期,泰國水災引爆世界生產線停工,加上美國颶風,去年全球保險損失逾千億美元創新高,且還有許多損失仍未估算出來,加上地震造成土壤液化,保險機構風險大增。 相關問題也讓保險機構重新調整天災計價模型。曾武仁指出,今年國際再保公司紛紛調高天災險費率,包括日本、紐西蘭、泰國等災區的費率調高50%到數倍,台灣則因在同一區域,費率也被提高。 曾武仁也說,美國等先進國家要求產險業資本額與承保風險至少要達1比2或1比3水準,台灣企業保額動輒上千億元,但整體台灣產險業資本額僅430億元,如果沒有再保公司支持,將沒有足夠的承保能量。 曾武仁指出,史上保險損失最慘重的天災是2005年的美國卡翠娜颶風,損失近700億美元,但在氣候異常下,近年天災頻率提高,去年全年逾1,000億美元的整體保險損失更是創紀錄,全球再保及天災評估風險調整天災損失模型後,天災險費率根本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