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無分文 腰纏萬貸

工商時報【陳碧芬、實習記者許奕湉】 自從大學院校學歷成為就業的基本門檻,政策性補助的就學貸款成為補強弱勢族群的必要公共資源。雖然能幫助年輕人保有就學權益,也為許多家長解決高學費支出的經濟壓力,但是年輕人還沒踏進職場,就背著卸不下來的貸款包袱,甚至就業初期收入還不穩定,就要固定撥出還款金額,消費、理財的能力都被侵蝕了。 就讀大學三年級的涂同學表示,在父母要求下,與妹妹從高中便開始自理學費,累計至今兩人的負債超過50萬元,即使照規定經過政府補貼的年利率僅1.83%,且能在學業完成日後滿1年的次日起開始償還本金,完全不敢輕忽以待,現在已開始規劃,從打工的薪水中每月撥固定金額當作償還基金。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的最新統計,100學年度申請就學貸款人數為39萬5,896人,其中,高中職貸款人數約4萬7千餘人,而公、私立大專院校合計的貸款金額達256億7千萬餘元,每位學生平均每學年貸款7萬4千餘元,事實上私立大學學費較公立大學多出三分之一以上,身纏就貸的畢業生還款壓力倍增。 需注意的是,申請就貸的學生,多為經查詢符合中低收入家庭標準者,就學貸款雖然等同於幫助他們延後支付學費,這些學生還是要利用課餘時間打工,掙得平日飯錢及零用錢。某大學碩士班施姓同學,入學時就選擇就學貸款,並提前在研究所兼職家教、擔任工讀與實驗室研究助理,拚了命存錢,希望能壓縮在3年內還清所有貸款。 施同學的就貸壓力,延伸出另一項早先沒有想過的問題:為了節省開支,他對兵役鎖定研發替代役,用時間爭取更高的薪水,而未來就業的選擇,則自我設定為「以廠為家的工程師」,以排除超過正常消費支出的「可能風險」,年輕人應有的休閒、交友都因此被刪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