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通路銷售量 恐大傷

工商時報【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明年壽險保費又將調漲,壽險業者預估,影響最大將是銀行通路,7月之後,銀行通路每月保單銷售量約300~400億元,明年恐怕會更低,全年壽險業新契約保費收入更可能銳減到5,000~6,000億元。 壽險業者表示,躉繳短年期儲蓄險無論美元或新台幣,明年責任準備金利率都只有0.75%,業者再如何吸收成本,都不太可能比得上定存利率,歐元躉繳6年期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可以有1.25%,澳幣則可有2%。 但業者指出,歐元市場仍不穩定、澳幣匯率風險較大,都無法像先前新台幣或美元6年期保單般熱賣。 銀行通路今年因為有上半年保單停售潮,前9月共銷售保單5408億元,約占壽險新契約保費的57%,但在7月1日保費調漲後,9月單月銀行通路僅銷售345億元左右,創下近年的單月新低。 壽險保單又要漲價,且以美元長年期保單漲幅最大,保費至少調漲兩成,甚至四成以上。目前銀行還可銷售美元短年期保單、利變型保單,明年保費再漲一波,銀行通路的銷量將更受衝擊。 壽險業者分析,今年新契約保費在年底保單停售潮下,可能近1.2兆元,但明年銀行通路若銷售減半,即大約3,000億元的銷售量,則全年壽險新契約保費可能在6,000億元附近,回到民國94、95年時的水準。 壽險業者表示,明年開始,就可能出現新契約保費(FYP)與新契約等價保單(FYPE)接近的情況,即大部分壽險公司都會回歸分期繳保單,目前FYP約是FYPE的3倍,明年躉繳商品可能是投資型保單及利變商品,但銷量恐怕也不會太多。在保費變高情形下,金管會提高國人平均壽險保障、協助規畫退休生活、因應老年化社會的政策目標,在現在的資本市場看起來似乎好像也愈來愈不可能實現。 各家壽險公司目前都打算先全力因應年底可能再出現的保單停售潮,明年的新契約目標可能需要再調整,商品結構也可能因為這波調幅再重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