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校,做中學系列:赤皮仔的故事8

■鄭婉琪 學校教育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我們是為了什麼,需要學習? 甫送完國中團體自學計畫書的我,在這次的計畫編寫過程中,不斷跟同伴討論著:國中階段的教育要做的是什麼?有人認為夢想是重要的,有人認為興趣是重要的,有人認為工作是重要的,我則認為發展各種抽象語言是重要的。 當然啦,都很重要。但是現在中學教育的問題之一,正好是好多好多事情都重要,都該學,然後科目不斷地加多,課上不完,加上目前學習的形式化,課太多壓縮了個人發展的時間。 孩子有自身創造的能力,其實無需學校教導,反而要注意的是教導時的隱性課程意義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被譽為現代世界教育部長的Ken Robinson在《讓創意自由》一書中,也細論學校如何扼殺了創造力。他指出,孩子都勇於冒險犯錯,可是隨著年紀的增加,創造力並沒有隨之增加,反而下降。學校對於增加創造力這點所需要注意的,不是教導,而是不要扼殺。 至於夢想、興趣,關乎自身,都是個人發展的一個重點,但同樣在教育上也是注意不要扼殺就好。那種內在的驅力,一直就是學習的主要動力,他也許需要適當的誘發,但也不那麼需要用課程的方式表現。 如果我們還需要學校,需要教育,或是說需要一個好的學習場域,其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打開經驗世界,發展抽象能力,與世界相連結。 這裡所談的與人連結並不是人際互動這類,而是人類其實就是一個整體,裡頭有很多的網絡、連結。理想社會與個人發展的平衡也就在此。 國中階段所需要發展的,是把經驗、感受、思考,用不同的語言表達與思索,與世界連結對話。這裡所說的語言,不是中文、英文而已,而是包括數學、自然、社會、音樂、繪畫……。也因此世界各地的教育,不外乎就是這些「科目」。人如何在這個階段,走過幼兒的生理學習,走過童年的自然與人文經驗學習,邁向一個獨立的個人──既是有思考有創造的個人,也是生存於世界網絡的個人,是國中教育的最主要挑戰。 我把赤皮仔的課程設計,安排「半天學科,半天做事」。我們的學科都設為必修,有時要面對違背小孩興趣的挑戰。不是不重視興趣,而是更深切地希望孩子在這個階段把抽象思考能力培養起來。「做中學」,也希望要求孩子可以做中思考,可以嘗試錯誤,可以不斷修正。我們上課時間較短,就是希望孩子還可以在課餘自主發展自己的興趣,我無需幫忙也無需壓抑,只需與之對話。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國中的抽象思考能力可以發展起來,勇於思考、勇於嘗試、勇於對話、勇於接受他人理性的指正,那麼赤皮仔雖站出體制外,以做實驗的心情認真辦學,反能讓人思索學校與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下下週續,赤皮仔自學團教師) (赤皮仔自學團,email:teen.edu.101@gmail.com,志工招募中,歡迎有志於教育的朋友來參與,一起做中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