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綱微調公聽 檢視用語引討論

教育部昨天舉辦「高中國文及社會課程綱要微調」公聽會,有課綱委員建議必須全面檢視課綱中用語是否符合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例如課本中提及的「中國」兩字,應該改為「中國大陸」。有立委批評,這是馬政府進行不當的「去台灣化」,歷史學者認為應該充實文化內涵,不該在名稱上著墨太多。 這些高中歷史、地理、公民課本中,出現的「中國」兩字,未來很可能以「中國大陸」取代。教育部國家研究院17日舉辦「普通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公聽會,有課綱委員建議,要全面檢視課綱中用語是否符合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像是課本中出現的「中國」兩字,指的就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的「中國大陸」,所以課綱內容也要改成「中國大陸」。 ==聲音來源 課綱委員 謝大寧== 任何一個國家憲法 都是它的最基本精神 如果說它是有政治的敏感 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一個政府能夠不遵守憲法嗎 ==高中生== 沒有差 大家都知道 指的是對岸中國大陸 中國 中國大陸 我覺得沒有差的 有學生認為不管是「中國」或「中國大陸」,他們都知道指的是哪個地區,改不改影響並不大。歷史學者表示,課綱調整應重在充實文化內涵,不該在名稱上多所著墨。 ==歷史學者 何傳坤== 我們要立足台灣 可是要觀望全世界 其他的國家有好的東西 我們要不要去多學一點 而不是在名稱上斤斤計較 由於兩岸敏感的政治關係,對於「中國」或「中國大陸」的使用過去就有不少爭議,也有立委憂心馬政府藉此「去台灣化」,但課綱委員希望大家不要有過多的聯想,這份新的微調課綱如果審查通過,最快可能用在今年八月的高一教材。 記者 王琪如 張梓嘉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