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電不穩成本高 台灣綠能挑戰多

【劉玟惠 徐志維 綜合】 截至101年6月底,台灣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置容量達到357.34萬瓩,年發電量約93億度,只占能源總發電量463億度的4%,經濟部能源局預估10年內再生能源,將會超過總發電量的10%,但是綜觀各種再生能源發電方式,卻存在發電量不穩和成本過高的阻力,甚至風機發展,還遭到部分民眾抗爭,而台電則是從2007年開始,發展智慧電網,希望將過去單向輸送的電力,改為可區域交換式,減少能源消耗。 台灣目前有3座核電廠運轉,加上燃煤火力發電廠,提供8成以上的電力,屬於大型集中式發電,也就是由少數幾個大型電廠供應全台電力,這些傳統電網,由於沒有儲電設計,以及大型電池成本過高,因此過去必須以備用容量率,預備臨時電力缺口。 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 廖惠珠:「像在德國,它的電網在整個歐洲,很多國家它的電網,都是併聯在一起的,所以德國以去年的情形,它賣非常多的風電出去,為什麼?因為我們的電力調度,就是要穩定,今天如果我電太多或太小都不行,所以比方說我一條水管,突然注了很多水,是不是水管就會爆裂掉,同樣的道理。」 而在金門外島,長年使用柴油發電機,造成碳排放量增加,為了減少碳排也穩定供電,國防部在金門縣金水國小,架設太陽能電板和風車,實驗微電網儲能系統,貯存再生能源,利用用電離峰多餘的能源,透過系統控制和電池串聯,一旦遇到緊急狀況,電力被切斷,儲能系統也可以作為緊急提供短期電源。 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研院飛彈火箭研究所上校副所長 任國光:「第一個它能夠把不同的電力,做一個電力的整合,整合進來,第二個好處就是說,它可以因應不同的需求,當你需要用電的時候,它可以穩定可靠的供電給你。」 類似的案例,在屏東縣則是申請到經濟部能源局智慧城市,將結合養水種電和養殖漁業等,以微電網整合社區用電,2012年台電開始布置高壓智慧電表,以便即時監控2.3萬用電大戶用電狀況,並且隨時調配電力,而其餘電網設置,預計2030年完成,也設定2008年開始,連續8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在2015年較2005年,下降20%以上,在2025年下降50%以上。 但在這期間,核一核二核三也將逐步除役,縱使台電寄望於核四廠商轉,穩定缺口,不過很多人反對,除了智慧型電網,大型集中式的電力來源也是能源發展的隱憂,因此2010年至2025年,台電預計建置178萬瓩的分散式發電系統,分散風險。 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 蘇金勝:「也就是負載的管理端,它可以發揮一些功能,那麼在電源供應,這些不穩定的電源,整個系統可以讓它比較穩定,在供電的情況中,可以減少故障,或是發電造成的這些衝擊。」 而台電的角色,也即將從發電與配電同時並行,慢慢釋出讓民間經營電廠,調整成為電業管制機構。 台電副總經理 李鴻洲:「第一個就是未來可能核能,可能大型水力,可能會開放民營,讓外界可以去投資發電業,第二個就是可能會成立,統一的電力調度中心,第三個輸電,輸配電線路,可以用代租的方式來代理,原則上輸配電是維持國營。」 台灣向來以工業為用電大戶,與歐美國家服務業導向不同,加上能源原料,有9成以上依賴進口,成為穩定供電的隱憂,但是興建再生能源機組,存在地形、成本以及環境的阻力,在經濟部能源局今年的預算中,再生能源推廣就編列了15億700萬元,較上年度8億2500萬元,增加約8成,多用於補貼民間投資,直到發電成本和電價打平,才不再補貼,也顯示台灣無法過度依賴單一發電方式,而必須更全面性的思考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更穩定的發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