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常用詞典問世 有助消弭兩岸隔閡

第一本由兩岸合編的「兩岸常用詞典」終於問世,這本實用工具書總共收錄兩岸常用的5,700個字及2萬7,000多個詞。催生這本詞典的馬英九總統表示,兩岸合編詞典可以減少溝通上的誤解,進而相互理解體諒,消除彼此的隔閡;而能夠完成這項歷史性工程,關鍵就在於兩岸雙方「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促進相互瞭解 兩岸合編詞典 馬英九總統在2008年時提出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構想,在「中華文化總會」與大陸「中國辭書學會」共同努力下,「中華語文知識庫」網路版已在今年2月率先上線,實體紙本版的「兩岸常用詞典」也終於在8月問世。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表示,詞典不僅是見證社會的語言,更見證時代的演變,「兩岸常用詞典」這本實用的工具書,可作為兩岸社會文化的重要參考。劉兆玄:『(原音)今年2月中華語文知識庫上線,同時我們非常快速的希望能夠加緊把紙本的兩岸詞典能夠編出來。這本書終於在7月底完工,今天正式發表,這可以說是近來收錄最多兩岸常用字及常用詞的一部書,而且非常好用、容易懂,也可以作為兩岸社會、生活、文化差異的參考。』 催生這本詞典的馬英九總統表示,雖然已經有了網路版的「中華語文知識庫」,但畢竟還是有許多人沒有使用網路,出版紙本的「兩岸常用詞典」絕對有必要。總統:『(原音)尤其是我們生活當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用到,例如大陸人士訪問台灣,4年來已經超過500萬,我們去大陸,一年就有500萬,這麼頻繁的交往,不但是台灣歷史上首見,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首見,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必須要一套這樣的辭書,來幫大家促進相互瞭解。』 ◎求同存異 正簡並陳各取所需 「兩岸常用詞典」厚達1,800頁,收錄兩岸常用字5,700個及常用詞2萬7,000多個。在編排上,台灣版採用直排,以部首為序;大陸版則採用橫排,以漢語拼音為序。兩岸字詞如有形、音、義的差異,會採取並列呈現,以利讀者對照學習;如有當地的特色用語,也會特別標註解釋。 例如「號子」,在台灣指的是證券公司的營業場所,在大陸卻是監獄、看守所的意思;台灣形容嘴硬叫「鐵嘴」,在大陸,「鐵嘴」則是能言善道、言語犀利的意思;有名無實的空殼公司在台灣叫「空頭公司」,到大陸則叫「皮包公司」;台灣說的「扮黑臉」就是大陸的「唱白臉」,台灣說的「扮白臉」則是大陸的「唱紅臉」。 馬總統指出,編詞典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加上是兩岸合作,又增添不少難度,能夠順利完成這項歷史性工程,關鍵就在於兩岸雙方「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總統:『(原音)實際上在兩岸簽的18個協議當中,這種例子也屢見不鮮,例如我們叫做架構協議,大陸叫框架協議;我們叫貨櫃、大陸叫做集裝箱,怎麼辦呢?最後的辦法就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具體來講就是「正簡並陳」,各取所需。』 ◎總統:語言無對錯 溝通交流消除隔閡 馬總統並以大陸知名作家韓寒日前訪台後發表的文章為例指出,文中提到「石化」、「貓膩」等詞彙,就凸顯兩岸用語的差異,而透過「兩岸常用詞典」的交流,將可慢慢解決這類問題。總統說:『(原音)他覺得其中是不是有一些「貓膩」,貓就是貓狗的貓,膩是油膩的膩,什麼叫貓膩,我也看不懂,後來問就是有點曖昧、陰謀等這類的事情;同樣的,我們這邊說這個人很「機車」、「代誌大條」等,大陸也是都聽不懂的,我覺得像這種隔閡,其實透過這個詞典慢慢就可以改善過來。』 馬總統強調,語文是約定俗成,並無對錯之分,兩岸的語言隔閡不必刻意要哪一方立刻改變,也不能要求任一方放棄使用多年的習慣,應在「維持傳統,包容變化」的精神下,進一步增進兩岸的交流與了解。 中華文化總會指出,「兩岸常用詞典」將繼續擴編,希望能朝向其他華文地區進行收編,包括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中文常用字詞都將納入,預計將由5,700字擴增到1萬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