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資平等對話 拉升薪資

工商時報【記者薛孟杰╱台北報導】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感嘆,與其花時間爭辯薪資是否成長,不如立即修法,增加公司治理透明度,致力薪資結構透明,勞資才能平等對話,薪資才可望提升。 辛炳隆長期追蹤台灣勞工薪資結構,對民眾抱怨,GDP雖然有成長,薪資卻紋風不動,他說這種所謂的「經濟成長與薪資脫鉤」的現象,在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已經出現,在此之下,經濟成長無法發揮實質效果,且常伴隨「沒工作機會的經濟復甦」,連大陸近年也掀起「景氣果實被誰拿走了?」的討論。 辛炳隆指出,台灣薪資未能大幅成長原因眾說紛紜,不外乎大環境經濟變動劇烈,資方就算賺錢也想「留應變老本」,不願調薪。原本市場機制引導應可以讓低薪者藉由跳槽轉換高薪,但台灣雇主似乎早有默契,除了高階管理研發人才,每家開出的薪資都不高,市場機制失靈,勞工即使跳槽也難大幅拉抬薪資。 即使勞委會曾一度想以「調升基本工資」推升薪資,但中層勞工無法受益,困難重重。辛炳隆說,既然政府無法保證隨景氣好而提升,就應盡力讓油、電、民生物資、房價等不要上漲,減輕勞工無法調薪的壓力,但現在看來,政府也辦不到。 在此之下,勞工若還想突破薪資困境,只能自力救濟。方法包括藉由「團結權」與資方談判,但台灣工會力量薄弱,行使團結權有困難。他因此建議,勞工對立委施壓修法,要求政府在公司內成立「薪酬管理委員會」,增聘勞工代表,將委員會權責從「打肥貓」轉型成「推動薪資結構透明化」,唯有如此,勞工才有可能平等的與資方談判,資方亦可提出相對要求,僵化停滯的薪資結構才可能藉著勞資對話鬆動。 辛炳隆並提醒雇主,不要只將盈餘與公司少數「核心能力階層」分享,因為研究顯示,公司若永遠只有少數高階管理階層調薪,公司業績不能保證成長。 他並建議,在無法立即讓勞工薪資調高之前,政府還是可以透過「服務公共化」,減輕勞工的生活負擔,如此日子就不會那麼難過,例如育嬰、教育、托老等,但這些公共措施都要預算,因此,政府不宜再貿然減稅,否則環環相扣,勞工薪資難提升、內需市場不可能擴大,經濟一旦進入停滯,全民將一起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