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上癮》温暖人心的同性戀歌!

大陸影視榮景的蓬勃活絡,屢攀新高,不只表現在拍攝預算龐大得離譜的《捉妖記》、《尋龍訣》這些高規格電影上,同樣也可見於輕薄短小,卻百家爭鳴各顯神通的網路視頻(所謂「網絡劇」)的製作上。兩個極端,各擅勝場,同樣讓人眼界大開。

繼2015年底一齣被譏為「既窮又窘還很雷的」古裝網路劇《太子妃升職記》刮起一陣跌破滿天下人眼鏡的點閱狂潮之後,最近另一個製作更窮,卡斯更窘,還以「同志愛情」為主軸(在收視TA上,也更有局限性)的網劇《上癮》,短短一個月不到,累積破億的點閱率,速度之快,引起的討論之熱烈廣泛,又一次引人嘖舌。不只叫座還叫好,「豆瓣網」評分高達8.6,把同時熱播的劉詩詩、王凱、霍建華幾齣大戲《女醫明妃傳》、《青丘狐傳說》、《寂寞宮庭春欲晚》遠遠甩拋其後,儼然成為2016第一個讓影視產業無法不正視的奇特話題。

《上癮》改編自人氣網路作家朱文嬌(筆名「柴雞蛋」)的耽美小說《你丫上癮了》。籌拍之初,理所當然鎖定同志族群做為收視人口,小戲小拍,篇幅不大(每集25分鐘不到,第一季預定製播15集),預算極低,毫無知名卡斯,卻在播出10集左右便掀起追劇旋風,透過網際網路,奇蹟式崛起的人氣居高不下,更讓人好奇的是,分析收視人口呈現「跨族群」發展,包括同志、非同志、腐女、淑女…,不同區塊,一起上癮。成為第一齣成功跨入主流,造成全面風靡的「BL」(Boy’s Love同志愛情)劇。

推薦《上癮》跟《太子妃升職記》一樣,其實都是有點冒險的。因為題材或風格的爭議性。因為製作預算的窘迫,不論拍攝或卡斯,都不可能是大家對於夯劇、名劇、大戲的印象。但以《上癮》來說,這戲的拍攝,在陽春預算裡拍出誠意,在質樸劇本裡付予靈魂,就低成本戲劇製作來說,意外地示範了可圈可點的態度與做法,更被視為「BL劇」這一特殊類型戲劇的成績里程碑。基於這些原因,都讓傑夫哥衷心期待有更多「愛看好戲」的觀眾朋友注意到這個作品。

一個現象的成形,一個作品的成功或失敗,都是可以解析的。網劇《上癮》的意外獲得青睞,至少因為具備了以下幾個因素:

劇型的設定討喜

同志題材,這麼多年下來,電影、電視、小說、漫畫…老早不是冷門陌生的品項,但怪的就是:史詩片、得獎片、大時代、小清新…,一路走來,HAPPY ENDING的「同志愛情故事」寥寥無幾。歡快、幸福、充滿希望的故事,少之又少,健康、明朗、堅定的角色,少之又少。拍多了,觀眾不免懷疑:「同志愛情,註定這樣陰暗悲涼,死無葬身之地嗎?」,「同志愛情,在戲裡,究竟是在被祝福?還是在被消費?」。看多了,所謂的「同志片」,真正的同志觀眾反倒不愛看了。

《上癮》,說穿了,就是一個「melodrama」(通俗劇),故事的設計,嚴格來說掌握的仍是「灑狗血」的煽情要領(卻是高明的,有質感的「灑狗血」)。然而,對於觀眾來說,一個長篇故事的「高潮迭起,劇力萬鈞」,卻也正決定在情節跌宕起伏的這個「安排手法」究竟吸不吸睛?《上癮》設定了一個有人味有溫度的故事背景,一個平凡簡單卻引人入勝的「講故事」的氛圍,直白但深刻,尋常但生動,足以吸引人目不轉睛,更感受到了同志影視作品過往少有的感動與優美。


▲《上癮》設定了一個有人味有溫度的故事背景,一個平凡簡單卻引人入勝的「講故事」的氛圍,直白但深刻,尋常但生動,更感受到了同志影視作品過往少有的感動與優美。(圖/劇照,2016.02.23)

突破同志劇的拍攝水平

《侏儸紀公園》裡說:「大自然,會自己尋找出路。」「耽美小說」就是為了滿足廣大同志人口,以及對「同志世界」、「同志情感」有好奇的人們(不一定是腐族),而出現的「類型化」產品。網路視頻蔚然萌芽的這幾年,陸續有人把「耽美小說」影像化,從極短篇的「微電影」到近兩年開始邁入連續劇格局的《類似愛情》、《我和X先生》、《逆襲之愛上情敵》,平均來說,拍攝質感緩慢提昇,但始終仍未臻成熟。

之前網路BL劇的「不成氣候」(只吸引小眾同志族群的注意),「粗製濫造」倒不是最讓人無法下嚥的癥結,反倒是整個作品在賣相上的「調性」不對,讓人退避三舍,在選角上看起來像兩個陰陰柔柔的小男孩在鬧著玩,題材也不出校園裡的成長苦澀、初戀憧憬,賣沒賣相,內沒內涵,一直沒讓人正眼去當成一種主要戲種,是有原因的。

《上癮》誠懇寫實的劇本(應該說「台詞」),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設定,自然質樸的清新演技,乃至於拍攝上的講究流暢,「電影感」的趨於成熟,這些部分,相對於過往BL劇的低落水平皆有大幅提升。這是一種在創作上的不自我設限,也具體地看到了成績。

細膩感人的人物設定

原著《你丫上癮了》洋洋灑灑九十萬餘字,遼闊的故事跨幅,從校園戀情,到生死契闊的無數考驗、周折,由小入大,是BL小說難得的磅礡結構。一個故事能講得那麼長那麼讓人欲罷不能,歸功於核心主角在設計上的栩栩如生,完整鮮明,兩個男主角因為彼此父母的「二婚」成為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兩人由對立到扶持,越走越近的過程合情入理,感情的由淡而濃交代得脈絡清晰,兩個人物的性格特質,更具備了攫住觀眾情感和注意的強勢條件:

「顧海」,是情聖。在愛情面前,他一無所懼,生死相許,從頭至尾,不曾有任何變化。愛得理所當然,轟轟烈烈。「白洛因」,是個雷打不動的正面迎敵的命運承受者。貧窮、平凡,成長過程的種種不順遂,他挺直腰桿承受下來;莫名其妙冒出一個顧海來招惹他,死纏爛打地追求他,他毫無心理準備,卻也見招拆招;真正地愛上了以後,數不完的風雨波折,他卻擺明了不離不棄。


▲「白洛因」,是個雷打不動的正面迎敵的命運承受者。(圖/劇照,2016.02.23)


▲「顧海」,是情聖。在愛情面前,他一無所懼,生死相許,從頭至尾,不曾有任何變化。(圖/劇照,2016.02.23)

點石成金的超成功選角

書裡的兩個男生,其實都才17歲(生離死別八年回來,演到26歲),這麼年輕的年紀,居然可以那麼頂天立地?可以愛得那麼排山倒海?讀小說時,總不免還是有點不真實的存疑。一直到看了戲,兩個連見都沒見過的新面孔演員一上來,讓讀者們心裡瞬間便覺得踏實了:有的,眼見為憑,書裡刻畫的這種同時具備了「陽剛但純真,澄澈但世故,無邪但沉穩」等等氣息的年輕人,原來真的是可以合理存在的。

許魏洲、黃景瑜,這兩個演員的氣質跟特質,都太有說服力了。這兩個新人對於文字描述的「影像還原」,有超過90%以上的擬真效果。再加上特別真誠的質樸演技,說「像書裡走出來似的」都不為過。「選角」的成功,戲就成功了一半,格局這樣平板的戲,居然爆發了不可思議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簡單來說,《上癮》這樣一個作品,條件不大,野心也不大,只想認認真真地把一個故事講得曲折,動聽,孰料卻意外營造出了一個情感飽和的「微型世界」,這個世界,也許少了影壇大師喜歡藉由同志題志去挖掘的陰暗糾結,卻出乎原先預期地,貫注進去一種充滿撫慰療癒效果的「感動能量」。而這個能量,是放諸所有階層觀眾而皆準的,並不僅僅拘泥在同志社會。

《上癮》在網路上掀起的人氣現象,著實可觀,這戲,變成了同志現時當下的最IN話題。坦白講,這樣的效果有好有壞,傑夫哥個人並不是太樂見這樣的發展,這,有可能誤導了還沒看的觀眾對這戲的認知(就怕反倒嚇跑了非同志、非腐族的觀眾),也可能讓兩位潛質甚佳的新演員的成長受限。

原本默默無名的許魏洲、黃景瑜(後者,甚至還是第一次演戲就挑了大樑),一下子火了,這現象也有好有壞。兩位演員,有必要進一步思考受的是哪些族群粉絲的歡迎擁戴?這有可能是一個盲點,一個假象。如果他們已經是胡歌《瑯琊榜》那樣的高度, 或者李易峰《古劍奇譚》發展了七年多那樣的資歷,個人的辨識度已高,那麼,網友要玩CP(couple)梗,要怎麼熱鬧,都無所謂。但倘若還只是這麼新的新人,就被跟「同志」劃上等號,那不免讓人擔心對於他們未來的演藝發展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畢竟GAY的消費人口有限,沒有一個明星,光靠gay族群,就可以站穩腳步的。)倆人這次的演出,氣質勝於演技,真誠多於表演,很敢演,很用心演,並不代表很「能」演,演技中情感和情緒的轉折「線條」,「氣場」的穿透與延續,都還很有雕琢、強化的空間。倘若只能在這樣「接近本我」的角色裡發揮,爾後的發展,恐怕就走不遠了。

目前來看,《上癮》引起了不同以往的迴響,雖然還談不上瘋狂爆紅的局面,但對於「族群結構」、「收視習慣」、「拍製模式」、「類型選項」,都已經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而且,必須鄭重予以肯定的是:這些刺激,都是正面的,都是往一個更寬廣的市場發展路線,形成加分作用的。至於這個「作用」還可以如何發酵?且讓我們繼續關心下去吧!


▲《上癮》設定了一個有人味有溫度的故事背景,一個平凡簡單卻引人入勝的「講故事」的氛圍,直白但深刻,尋常但生動,更感受到了同志影視作品過往少有的感動與優美。(圖/劇照,2016.02.23)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劃、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